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说仁解义 [复制链接]

1#

孔子说:“为仁由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达于仁人境界的途径,不在文字典籍或辩证逻辑,而在于用心体证而力行之。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以真诚之心爱天下人而不存私,真心流露时就是“我欲仁”;当下所作无一不是仁念仁言仁行,就是“斯仁至矣”。由此可知,修身即是修心。仁与不仁,悟道只在一念之间而已。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便是说的这个以心证道的功夫。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孔子一生中都在学习,问学于老子,就教于接舆长沮之徒,乃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其自言:“发愤忘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更是形象地说明了他时时用心体证功夫的写照。
   
《大学》说:“致知在格物。”后儒多以为是穷致天下物理之义,其实不然。王阳明是大儒。他早年按照朱子之说,每天夜里到院子里去格竹子的道理。到第七天,就累出病来,连连叹息说圣贤是做不得的。后来才悟出格物之功原来只要在身心上面做。(《传习录下》)
   
孟子很生动地描述过古贤人悟道时的心理活动:“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乃至“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而不能已。此言非亲身经历而不能道。不知各位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如果没有,那末即使是再高明的理论,又与孔子之“仁”何干?


正因为至道无形,所以入道的具体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因境而异。《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就是为什麽孔子以六艺为课, 而又针对每人的情况指出问题和契入的方法。如前述对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子张等均是。
   
以“克己复礼为仁”为例。弟子颜渊向孔子请教什麽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是为初学者说,从日用伦常中、从起心动念上入手,克服私欲逐步趋向于仁的境界。在这里,克己才是修仁。周礼在当时最完美地体现了三代仁人的精神,因而礼被用来作为修仁的载体和尺度。好像禅宗参话头,是达到明心见性的手段一样。古今很多人误会,认为克己只是死板板地行礼如仪、不苟言笑,或者外表符合礼仪就已经是得仁了。其实正好相反,克己复礼的意义在于仁心外现于礼仪。这与佛门念佛的意义不在口而在心是一样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此则极言功夫从脚下做起,从今日做起。乃至一时一刻都不间断---“无终食之间违仁”。结合孔子接下来的话:“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个意思就更加清楚了。所以 “克己复礼为仁” 是孔子为学人指出的渐悟的路子。
   
我认为,这种注重在社会实践里修持仁心大道的方式,是孔子在他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实践的方法,也是儒家有别于他门的原因。到了孟子,以四端、心性为教,以推己及人为入处。这是接着“克己复礼为仁”往近处教、往细里讲,以就时人。孟子自明白,只是后人误会了。(参见拙文《推恩非“仁”说》)根据这个道理,克己复礼是与时俱进的,是可以活用的。今天的“礼”不一定要周礼,也不一定只有一种礼。任何合乎时代特点的道德实践和社会活动,都可以是克己复礼的形式。
   
如果我们注意到程子对孔子这一段话的注释:“非礼处便是私意。即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可知程子认为“礼 = 仁”,因此恢复周礼就是归仁。而朱子的注释就更加牵强了:“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 过去把 “复礼” 理解为“仁”,所以才会把孔子当成守旧复古的象征,所以质疑仅仅一日克己复礼怎麽就能天下归仁呢?这是误解。
   
王阳明的看法不同。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传习录上》)阳明认为对意识行为的发端处搜污剔垢、克服私欲才是仁的宗旨,是切中了孔子的本意。


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后来的学人看到孔子对同一个仁字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这样一来,就不知如何是好。这让我想起一则有名的比喻。“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楞岩经》)学人不但没有看到月亮,反而把手指当作月亮,连手指也不认得了。


四.结语


孔子之道,至大至深。及其运用,小如修身慎独,中如待人处世、家庭事业,大如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一部《论语》无一字不是记述孔子之仁道的显现和运用。说了这许多,孔子之道对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有什麽意义呢?


(1)孔子之道是安身立命的学问。
   
今天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人人都忙于生活。但是,朋友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天天在忙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否也得到平静安宁?
   
孔子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那是何等潇洒。看看我们自己,赚钱、评职称、培养孩子、养汽车、养房子。。。日日被牵着鼻子跑,得到的是烦恼、失去的是健康。乃至社会上物欲横流,道德不行。这就显出修身的需要。孔子之道,使我们(无论在什麽工作岗位或社会地位上)的心得到安顿,本有的美德就会表现出来。父慈子孝,宽容忍让,积极向上,乐于担当,使得生命、家庭和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所以孔子之道,不仅仅是学问,而且是安身立命的道理。
   
(2)学习孔子之道,不是哲学家的专利。
   
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没有时间兴趣咬文嚼字,让哲学家们去研究吧。
   
在今天,受教育的人口空前高涨,读写能力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今天的“儒者”自己把学习孔子之道定义为经院式的学问,或曰高明的空言。越高明,就越不能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地做功夫、做人。如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一般人看来,《论语》的文字多艰深曲折,儒家典籍又浩如烟海。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和圣人之间隔了一层窗户纸。只要悟入、捅破那层纸,就没有了隔阂。所以要鼓励大众,无论在什麽工作岗位或社会地位上,孔子之道都可以从脚下学起,在一生中努力,力求齐于古人,为中华文明做出贡献。此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