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之初,性本善 [复制链接]

1#

每个人一出生都一样性本善吗?道德,素质,修养。

分享 转发
TOP
2#

在人性论问题上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性本善;二是性本恶;三是性无善无恶;四是性既善也恶。其中,儒家主性善,从而为仁政和道德修养提供理论的基础;而法家则主性恶,为其法治提供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不赞成性善说,但我们不能否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TOP
3#

应该纠正一下:

在人性论问题上主要有三种观点:
                            孟子:“性本善”
                            告子:“性无善恶说”
                            荀子:“性恶说
"

其实我觉得“性善说”更好一点,至于他们说的为什么社会有好人和坏人之说,那则是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处世观!

    就我觉得文化应该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开创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以后的不断检验过程,好的方法就传了下来,而不太好的方法就消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习俗和文化,这也是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的原因。其实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是完全符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的生物进化理论!!
TOP
4#

       《三字经》开篇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几千年来,人们都认可了这个观点,都认为人本性是善良的,我却不敢苟同,不是我故意要反对传统观念,而是有很多事例,与这个观点相背,让我不得不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

       我觉得,人性的善,并不是先天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你能说吃奶的孩子,就是善良的,就懂得同情弱者、怜悯弱者?看见比自己困难的人,他会伸出救援之手?在这么小的孩子的意识中,根本就没有“善”这个字的存在。你能说:“人之初,性本善?”

环境对人性善的影响不可估量。在政治面前,也没有绝对的善,政权的更迭,党派的纷争,不是你推翻我,就是我推翻你,那种斗争是残酷的、充满腥风血雨的。古代的帝王,为了王位,不惜杀父弑兄,血流成河。这时谁还会想到善?

不同的国家,善的含义有所不同,美国的善良与中国就不一样,美国的善是一个体现人性的善。中国人的善广泛于修养,是指人道德品质中的一个方面。由此可知,既然善是修养问题,那么善就不是天生的 。那种“人知初,性本善”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TOP
5#

善恶到底有什么区别?
不解释这个问题何谈性善,性恶?
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善还是恶?
这仅仅是从现阶段可以看得出来的?

我一向认为整个儒家学说是很有政治色彩的,汉朝的罢黜百家让儒家得到最大的辉煌,这和佛教一样,佛教讲究轮回,这一世的付出在下一世得到回报,这个对于统治者的统治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是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通过宗教的力量来管理人民。
而儒家也一样,因为儒家对于统治者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儒家才会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大的光辉。

但是话说回来,善到底是什么?
善绝对不可以量化,那么,我们索性就直接以最大范围的概念去解释。
只要是让人类——甚至是整个文明——前进的行为,便是善。
而生物出生之后便会尽可能的让自己过的更好,所以,在可以预见的范围,我们所出生的性,还是善的。

至少,我们还是要保留对人性的希望吧。

本文建立在“善”的假设上成立。

TOP
6#

        善恶有区别吗?我觉得,善恶是靠人来评价的,举一个例来说,总有很少的人会说国民党是恶的,那会有人说共产党是恶的吗?  


        我来一个假设,如果没有人说共产党是坏的,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说国民党是恶的,那如果1949年,国民党胜利了,那情况还会一样吗?


        所以我们认为,评价善与恶的标准只在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方向上,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一个人做了在别人看来是“恶”的事情,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你说马加爵是恶吗?如果你说是恶的话,请你看看他的日记,也许你会同情他。如果你说是善的话,那杀了那么多的人还是善的话,那什么又是恶呢?


       既然后天都没有善恶之分,那还存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3 20:28:07编辑过]

TOP
7#

人的本性都应该是善的,婴儿天真可爱,有吃有睡就足矣。然而人到老年就又回归到了婴儿期,所以也是善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中间的这一时期,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忙碌,由于很多客观实际因素导致他们违背了很多所谓善恶的规则。但人总是有悟性的,也是可教化的,所以相信人总是善的!
TOP
8#

人性本恶,唯有后天教化才能使人弃恶从善。小孩子天生就有一种残忍的天性,人总是从恶易为善难,人类的贪婪自私贪图享受都是天性。所以说人性本恶。
TOP
9#

孩子的时候,善恶的标准是比较清晰的,因为那是大人们灌输给他们善恶的观念。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善恶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时候突然发现善与恶这个感念竟然模糊起来,世界上的事,何为善,何为恶?当我们真正的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后,也许我们就知道人是生来的善还是生来的恶了。

TOP
10#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本来不恶,只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培育中受到不良的影响,而形成了自身不良行为习惯,所以注重后天的培养是很重要的,父母是其中的关键,人的最初学习来自于父母,父母的言行是子女的最初影响,好的制度出好人,坏的制度,好人变坏人,坏人变成更坏的人。所以在教育和生活中,要让子女有好的环境,孟母三迁,为的就是让孟子有好的学习环境。
TOP
11#

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恶 却是源于无法满足的欲望。我觉得生活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二欲望就是人前进战斗的动力。但能在满足欲望的同时也不迷失善与爱才是真正的王者,赢得优雅而潇洒!有句话说:进入社会后不是把 心撞碎了,就是把心变硬。在我看来硬了的心是坚强的!谋得想要的人生,谋得自己的天下后,留着柔软的爱笑看沧桑才真正的玩转了自己的世界》
TOP
12#

中国人几千年都秉持儒家的观念,认为“人性本善”。中国人常说“良心发现”,这个俗语便是“性善论”最好的注脚。孟子道性善,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即良心。(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告子上》)孟子还提出“四心说”,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种“良心”是与生俱来的,所谓“天命之性”。

然而既然“人性本善”,“恶”从何而来?因为天性受到私欲的蒙蔽。王阳明在《大学问》里说小人“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纪类,无所不为”。唐代李翱在《复性书》中认为无论圣人百姓,“性”都是一样的,纯净无暇,只是百姓往往受到“情”的遮蔽,看不见自己的“性”。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他打比方说,水火本是纯净的,只是因为沙和烟,水才变得浑浊,火才变得阴郁,“沙”和“烟”,犹如人之情,虽暂时遮蔽纯洁的本性,却无损于“性”本身。

人性本善,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恰如佛家说“人皆有佛性”一样。正因为人皆有“良知之性”,所以每个人都知道何为善,何为恶。《大学》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也就是说,小人尽管无恶不作,但是他仍知道什么是善恶,所以在君子面前要掩盖自己的恶性,表现得像一个好人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人之所以知道善恶,是因为教育的缘故。这种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驳斥。其一,若人非天性本善,因为教育才去恶得善,今日社会教育不可谓不发达,教育普及之广,前所未有,那是否可以说现代社会之道德水准远超古代?是否可以说受高等教育之人群,道德一定远胜愚昧之人?恐怕并非如此。其二,从整个人类角度来看,若非人性本善,何以人类有史以来,无论中西古今,何种社会形态,均劝人为善?这种教人为善的理念从何而来?若说统治阶层为奴役百姓,所以教百姓为善、做一个顺民,那统治阶层、达官雅士,一定都是无恶不作的恶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儒家“君子”“小人”对举。何谓“小人”?一是小孩,二是蔽于私语、天性埋没之人。教育或教化之功效,并非改变小人之本性,而正是令其去除私欲,发现人类共有之天性。情欲寡浅,天性方得以彰显。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正是此意。人之天性本是寂然不动、清净无为之本体。

现代人之所以惑于善恶之辩,乃是不知何谓“性”,将“情欲”也归于人性,所以雾里看花,辨不清,道不明。就像我们说一物之“属性”,“性”必然是“向来如此”、“不可变易”的,可以改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就不能叫“性”。人之情欲,正是一天一个模样,如风中扬尘,飘无定向,必得尘埃落定,方见亘古如一的朗朗乾坤,这才是“天命之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一无所得。
TOP
13#

对于“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每个人理解的出发点都有所不同,先不说这句话的本质是否对,就像我们总是在争论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思想。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受到了我们成长因素中的各种影响。而人的性格也一样,在起初刚出生时,我们谁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的行为受智力的局限,我们的行为更多的凭借着本能。所以,该怎样评判一个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是善还是恶呢!况且,所谓的善恶又是有着怎样的评判标准?从人统治这个世界最初到现在,我们赋予了这个世界太多我们的思维准则,人总认为自己是世界智慧最高的存在,无论是对于错还是善与恶,我们都在评论着,或许这个世界该有这样一个制约和维护,来实现人类对世界长久的统治。可是对于一些什么“我认为”的废话还是少说的好,我们不是世界,我们是世界的产物,同时世界也创造了更多和我们同样属于产物的东西,我们的评价既然不能站在世界的高度,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来用评判的语气说:对于错,善与恶。而且。我想说的是,人的思维并非只有善与恶,所产生的行为也并不只有对无错,还有一种东西叫本能。
TOP
14#

人之初,性本恶,人的本性本来就恶,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人出生的时候,饿了就只知道吃他母亲的奶,只是在后天的环境和社会中受到母亲或社会的良好教育的影响,而形成了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所以注重后天的培养是很重要的,父母是其中的关键,人的最初学习来自于父母,父母的言行是子女的最初影响,好的制度出好人,坏的制度,好人变坏人,坏人变成更坏的人。所以在教育和生活中,要让子女有好的环境,“人不教不知礼”,这说明小孩从小就应该好好的教育。所以说“人之初,性本恶”。
TOP
15#

唯物论观点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在物质与意识的这对关系中,物质对意识的反应,而意识又会反作用于物质。人类社会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当人刚出生的那个阶段时,是考对世界的认知从而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印象和对外界的最初认识,久而久之就上升为对外界的认识。这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最终人的意识还是先是接收到到外界从而反应到人脑中的,物质是世界的物质,而每个人所能反应出来的物质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而在这之前,人类在刚出生那个阶段没有形成意识,所以对外界没有意识,而这时却可以认为人的本性其实就是“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