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是什么?这里的义所表示的当然不是现在年轻人们所想的狭隘的义气。宋朝的胡瑗告诉我们:“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义表现为在行动上是适合的,且符合道的要求。
在我的观念里,“义”需要通过行为才能最直观的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人们的传送来知晓“义”。当一个人自己说自己有义,这是难以服众的。若“义”一直在心中,不用以华丽的语言装饰,只是按照着这个行为准则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行,那便是正确的,总会被世人所传诵的。
三国早期,刘备力量的根基不稳,只有不断依附他人以保全自身,又不断寻机自立。当时关羽自守下邳,还保护着刘备妻小。曹操大军压境,关羽陷于失城困窘的境地之中,张辽前来劝降。本以关羽的性格,士可杀不可辱,士可死不可降,但关羽要保护刘备的妻小,他知不可弃任而死,便降曹。但是关羽又与一般降将不同,他首先声明他降是汉而非曹,还让刘备家小得到皇叔级别的待遇,且一知刘备去向,便辞去职务奔向刘备。这样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难以再找到第二个人,但关羽就是关羽,他所做的,其间全然没有一点私心私利,都在忠刘“义”上。
当关羽降后随曹军班师回许昌的时候,还有一件事可体现出关羽的义:“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这细节看来平常,却也可从中窥探出曹操之诈与关羽之义。曹操知道,仅凭施恩难以留住关羽,所以要乱其君臣之礼,使关羽不便去投刘备。但关羽光明磊落,夜立户外,其忠义之心跃然纸上。
孔子曾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确,做事时不要鲁莽行事而不顾任何后果,但也不能太局限于常规而致被束缚了手脚使得无法做出一番大事,所有事都应循着“义”的道路走下去。就如关羽,义为行则,彰显了正义。
相反的,如果抛弃了“义”,仅以“利”作为自己行事的尺度,这无疑与原始动物无区别了。如此行事也必然会损坏身边人的利益,这样长此以往,还有谁会与你真心相待呢?反而,你所拥有的东西会被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