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从中国古代哲人了解到的孝的定义 [复制链接]

1#

       孝是什么呢?孟懿子曾以此问题请教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不要违逆”依孔子所说?孝是以顺为主。有人因此断章取义,指孔子主张愚孝,主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事实上,孔子虽然主张“无违”,但并不是不分是非,一味依从的愚孝。孔子说“无违”,但他同时也说,“服事父母,如果我们觉得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劝谏。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要尊敬父母,但不放弃我们的意思;这样我们也许很辛苦,但我们没有怨恨。”孔子既说“无违”,又说“事父母几谏”,显然孔子所提倡的孝,是合情合理的孝。父母终归是父母,我们若因父母有所不是而难以依从,可以反对,如果反对无效,也不必放弃自己的意思,但仍要尊敬父母。父母与朋友不同,朋友合则来,不合则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则是永远的。

       要孝顺父母,就得恭敬的扶养父母。《佛说善生经》里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者应负起扶养双亲之责,代表双亲尽他们的本份。这扶养必须是出于恭敬心,不是像喂养犬马一般。孔子曾说:“…??如果只养而不敬,那么养犬马和养父母,还有什么不同!”

       同时,为人子女者,不应使父母操心,而且要使父母感到光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使到他的父母只为他儿子的疾病操心,那就可以当作孝子。”(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佛说善生经》也提出同样的劝诫,经说:“子女要守护双亲辛苦赚来的财富,勿令失散,要光大门楣,显耀祖宗。”这些传统的劝诫,到今天仍有其价值。为人子女”,若能品行端正,不使父母操心,应算是孝子了;若生为人子,作恶多端,使父母操心,则虽奉养父母甚丰,也难言孝。

       父母在世,侍奉敬养,是子女应尽的本份;父母死后,连礼成服,妥为殡殓,也是子女应尽的本份。《佛说善生经》已经明确指出这点。孔子在解释“无违”时,对樊迟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服侍他们;父母过世后,要依礼葬他们,依礼祭他们。”曾子也说:“我们对亲长的丧事谨慎处理,对祖先的祭祀恭敬从事,那么风俗便自然趋向敦厚了!”所以,祭拜祖先,并不是如一般人所说的迷信,而是如孔子所说的:“事死如事生,孝之至也。”当然,祭之繁不如养之丰,我们若平时不孝顺父母,死后才来大事祭拜,就毫无意思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