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蔼然仁者 △ǎiránrénzhě △典故: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出处:唐·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例子: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之言。(朱自清《儿女》)
2▲残暴不仁 △cánbàobùrén △典故: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3▲成仁取义 △chéngrénqǔyì △典故: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例子: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之理,略知一二。(姚雪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4▲大仁大义 △dàréndàyì △典故: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5▲当仁不让 △dāngrénbùràng △典故: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例子: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6▲发政施仁 △fāzhèngshīrén △典故: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出处:宋·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方是时,二圣在位,发政施仁,惟恐不及。”
7▲法外施仁 △fǎwàishīrén △典故: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例子:当朝的圣人最恼的贪官污吏,也还算~,止于把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8▲奉扬仁风 △fèngyángrénfēng △典故: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出处:《晋书·袁宏传》:“时闲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此黎庶。’”
9▲妇人之仁 △fùrénzhīrén △典故: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例子:吴王有~,而无丈夫之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
10▲观过知仁 △guānguòzhīrén △典故: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出处:《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例子:~,斯亦可矣。(明·李贽《初潭集·君臣七》)
11▲积德累仁 △jīdélěirén △典故:积累功德与仁义。 △出处:《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12▲假仁假义 △jiǎrénjiǎyì △典故:伪装仁慈善良。 △出处:《朱子全书·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例子:他第一便想抢曾乡绅的家,那暴发的绅士,~的,好不可恶!(郑振铎《黄公俊的最后》)
13▲见仁见智 △jiànrénjiànzhì △典故: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例子:~,议论纷纭,却无非背后论人是非,在兆奎面前都有忌讳。(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14▲绝仁弃义 △juérénqìyì △典故: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5▲宽仁大度 △kuānréndàdù △典故:大度:气量大,能容人。为人宽厚,心胸豁达。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记》:“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