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忠 [复制链接]

1#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 曾子说:是的。孔子离开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和恕。
忠是什么?恕又是什么?如果有兴趣研读的话,可以看后面附的文章。如果嫌文言难懂,又不耐烦,那就听我的解释。
=+心,就是把自己的心摆正。
=+心,是心跟随他人,就是换位思考。
由于人阅历不同,每人都有自己的参照系,把心摆正是极其困难的。你感觉已经摆正,其实并没有摆正。所以,佛家讲破除我执明心见性
恕是替他人着想,你自己的心都没摆正,替他人着想往往会越帮越忙。好心办坏事,好心被误解,都违背了恕的要求。
达到忠,至少要明心,达到王阳明的水平。王阳明练功悟道,曾自照躯体如水晶宫,这是明心的境界。
达到恕,就是见性,就达到如来真如的心境了。孙悟空为什么跳不出如来的手掌?就是因为如来掌握了孙悟空的所有想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知彼,百胜不怠。
可是,一个好端端的忠恕,让孔子弄的支离破碎。我们且看看孔子是如何说的。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显然,这个忠太狭隘了,有愚忠倾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显然,这个恕也跑偏了。而且漏洞百出。按照孔子的说法,可以罗列出以下八种情况。
我想要,强加你;
我想要,不给你;
我不要,强加你;
我不要,不给你;
你想要,我不给;
你想要,我就给;
你不要,我就给;
你不要,我不给。
看看,哪一个都不正确!!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个伪命题。
孔子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而不愈矩,这其实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明心的境界。离见性还差远了。后人推他为圣人,言过其实。
中国古代圣人多的是,三皇五帝、周文王、老子、孙子、詹何、管仲,等等。其中还有《易》、《道德经》、《孙子兵法》等无懈可击的理论著作。堂堂中华文明岂至一个儒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