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义理 [复制链接]

1#
  国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文学、艺术之总称。传统国学主要有辞章、考据、义理,相对应地,现代国学以中文、中华历史、中华义理为核心学科。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民族精神六者,用一个字来表达,谓之“道”,用二个字来表达,谓之“义理”。因来自于中华民族圣贤之创造,故名“中华义理”。
   中华义理不可丧失整体性: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民族精神六大方面有机统一,不可分裂。如果应用西方的学科分类标准,就会将中华义理中的一个概念,进行切割,使之成为碎片,然后分别放在哲学、伦理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之中,使之变得支离破碎。例如,将“仁”这一范畴切割成碎片,放在以上各学科之中,我们就很难对“仁”形成全面的认知和深刻的体会。
   中华义理不可丧失主体性: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学者如冯友兰、任继愈等,采用西方文化的概念、逻辑、结构、标准,建立西式的学科结构与逻辑框架,将中华文化切割作为碎片后,作为填充物填放在学科结构与逻辑框架之中,由此肢解中华义理,使之丧失主体性。凡是不能填充进行的中华文化材料,就被大量遗弃,或被视为糟粕。例如:“昊天上帝”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引进苏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划线站队方法,将中国历代圣贤放在唯心主义的阵营中进加贬低和批判。一位韩国教授曾批评说,韩国的青年误以为近现代中国学者是儒学大师,只看他们的书,而不去读中国圣贤的原典,结果就是误入歧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