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复制链接]

1#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老子《道德经》的“道生之,德蓄之”。“道”字后来引申用来表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法则以及做人的原则、道理。伦理则是人伦之理则,可见伦理侧重与道德两个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伦理侧重于表达人与人道德关系的规律,而道德更侧重于对人与人关系规律把握后的主观心得。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西周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德摄政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开始了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展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义最基本的解释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就是说要把人当人看,而且要爱人。到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根据儒家孔孟的道德教义,提出“三纲五常”。“三纲”是对社会实践活动中伦理等级秩序原则的分类。“五常”是实践的伦理道德的原则内容,是为“三纲”服务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