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窄版
论坛
会员
搜索
帮助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国学基金会
»
论坛
»
孝坛
»
对孔子“孝“的理解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返回列表
查看:
1298
|
回复:
1
对孔子“孝“的理解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5907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倪玉琦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1
积分
126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0-31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1-01 11:45
|
只看楼主
孔子“孝”思想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代表的孔子的“孝”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很多精华之处至今仍带给我们伦理启示。
一、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涵
孝是子女仁爱父母的道德要求。《论语》中孔子讲到孝的地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层意思。
1、养亲与敬亲。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于是,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连马都能做到的事。如果不敬爱父母,只是养活,单纯地给吃给喝,这与狗养狗、马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在时不能随便远游,远游便无法侍奉父母。如果远游且游踪不定,那会让父母牵挂、放心不下的,而孝子是不肯让父母这样的。孝便表现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做到能陪伴在父母身旁,时刻关怀、安慰和温暖父母。思念是指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应该时刻惦记、牵挂着父母,即孝思。关于孝思,孔子谈了几种情况。“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此句有两种解释,但是相通的:一是忧父母之疾,这是为父母担忧;一是因疾使父母忧,那么作为子女就应该注意身体健康,不要增加父母的忧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子女,不但要对父母恭敬有礼,而且要忧年忧疾,记住他们的岁数与生日,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一方面为他们的健康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和疾病而忧惧。因此,应时刻思念和牵挂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孝道的内在要求。
3、顺从与继志。孔子认为的顺从即“无违”。“无违”既有不违背父母意愿的含义,也有不违背礼制,按礼节侍奉父母的含义。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尽管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做子女的可以反复婉转地劝谏,至于父母有没有接受你的意见,那是另一回事。作为子女也不应有什么怨恨之心,仍应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亲,以恭敬的态度面对父母。“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孔子赞美孟庄子的孝,就是由于他能够继志。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在孔子看来,孟庄子对父母行孝之事一般人都能做到,但他在居丧期间不撤换其父之家臣并延续其父的施政方针,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孝行。因此,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就是说,作为子女,应当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实现光宗耀祖,这无疑是最大的孝道。
4、孝丧和孝祭。孝丧和孝祭也是孔子孝道的应有之意。孔子说:“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就是说,对于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节侍奉他们,去世后要按照礼节安葬、祭祀他们。孔子及其弟子认为,人们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会轻易地、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而只有在父母死亡的时候,才会有真情的流露。“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论语·子张》)所以,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对于丧礼,孔子主张要有悲伤哀痛之情,同时又认为不应该铺张浪费。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对于故去的父母、先祖的祭祀,表达的是一种敬重、追念的情感,所以祭祀时关键在于虔诚与恭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孝丧指认真对待父母死亡,丧礼严格按照礼节办;孝祭指追念和祭拜死去的父母,祖先、鬼神。这样去做的人必然也会是个很有德的人,二者体现了孝道的始终如一。
孔子“孝”的思想还有一个根本性的方面就是“守礼”。这里的礼是周公所制定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是周代孝行、孝礼的高度概括,即“周礼”。孔子“孝”思想的以上内容便是在遵循“周礼”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孔子“孝”思想的现代启示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文明相互交错与激荡。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孔子“孝”的思想。就今天社会道德的发展而言,孔子“孝”思想也有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父母在不远游;无违;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事事顺从父母意愿;孝丧孝祭礼仪烦琐、僵化等。那么,我们今天如何从孔子“孝”文化中发掘并继承合理的、有积极意义的道德价值呢?从《论语》所肯定的尊老、敬老、养老、送老的原则中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去思考。
1、学会感恩,培育善良的道德品质。感恩包括对父母、对老师、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万事万物的感恩。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古代的中国人把人所能够获得的一切归功于神祗的佑护,于是对上苍、对大地,对祖先,对一切生灵都充满感激。然而,时至今日,伴随着孝德的扭曲,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了,将父母、他人的无私付出视为理所应当,把取得的一切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不能得到的一切化作对他人的仇恨与嫉妒,有的稍不如意,就报复他人甚至父母。人们心中焦躁不安,唯恐一个大意失去了获得利益的机会,生怕一不小心被人算计。
不知感恩,不会给予,是会让自己更富有更满足呢,还是会让社会更和谐更友爱呢?当然两者都不会。以独生子女为例。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在一个被赞誉和保护包围的环境中,自我中心、冷漠、自私、狭隘与他们相伴成长。然而,他们经常会对父母、对生活不满,对父母生活的难处与艰辛毫无怜悯与同情之心。之所以如此,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感恩。孔子论孝,无疑是告诫我们对父母要知恩图报,并真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孝”的思想通过礼仪让人们对生命和父母养育之恩有所体察,对他人的种种善意爱心细心品味,对自然充满热爱,对生活有所感悟。如此,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幸福与许多因素有关,与许多人有关;我们还会发现,离开了这些与我们有关的恩情,我们什么都做不成,什么都不是。于是我们会心存感激,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以十倍百倍的爱来报人。学会感恩就是培育人类善良的道德品质。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感社会和他人之恩。人为什么要有爱、要行善?因为种种的善行和爱意与我们相伴成长,让我们感到幸福与快乐。如果人类还要追求生存的快乐,还要追求生命的幸福,那就应该增加爱人的心怀。为此就应当培养人类善良的品质,培养感恩知报的道德感。
2、赡养父母,感怀普世的人文关爱。在现代社会中,孔子“孝”思想所要求的赡养父母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其实,就赡养父母来说,孔子“孝”思想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于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敬”的感情和具有普世性的“爱”。
先,孔子“孝”思想认为,敬养父母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而孝道更具人文精神的是敬。敬是一种感情态度,是子女对父母爱戴的真情流露,是让父母衣食无忧且心情愉悦地生活。也就是说,孔子孝道更注重的是敬养,而非单纯的无情义的养。正是这种“敬”而引申出“爱人”的思想,孔子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义务,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说:做君主就应该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就应该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就应该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就应该像儿子的样子,大家彼此要热爱与敬爱。《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宰我关于三年孝期的讨论,已经表明孔子的孝敬是基于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一种报答之情。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在温馨的父爱母爱下成长着。当然,一个感到幸福的人还应该能感觉到许多他人的关心与帮助。于是,在他有能力助人时,他又有了一种对父母及他人的照顾与关爱之责。人类正是在这种关爱与被关爱、帮助与被帮助中逐步战胜种种生存困难,克服种种精神迷茫,从而培养出健康的人格,感到生命的真实意义。孔子孝道中的敬爱之情永远是人类精神慰藉的良药。如能将敬爱之情推而广之,我们哪里还需要去讨论社会化养老后怎么去建立精神赡养的制度和法制的问题呢?
其次,孔子孝道中的爱是一种超越亲情关系的普世之爱。孔子认为,对父母、亲人深存敬意之心的人,必然也会对他人心存善意,也会把这种敬意与爱推而广之去爱人。然而,孔子由孝而引申出的关怀天下的爱人之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却被坚硬而冰冷的物质利害关系所湮没。不要说与他人、朋友之间,就连亲人之间都相互猜忌,相互盘算,相互争斗,甚至相互伤害。人类进入高度的文明社会,无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生产方式为历史标尺(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还是以代表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为标志划分历史(石器时期、青铜时期、铁器时期、蒸汽机时代、计算机时代),殊不知,人类精神上的追求和幸福的心理状态才是人类文明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东西所在。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人仍然是精神需求和希望得到感情寄托的动物,人类的幸福感仍然要靠彼此的相互帮助与爱心滋养。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温情,让我们拥有善性良知,这不正是当今道德建设所期望的吗?
3、慎终追远,对生命的永恒敬畏。孝丧和孝祭便是要求人们要慎终追远;对祖先慎终追远就是感念祖先对个体生命的给予。孝丧和孝祭的礼仪让人们对生命肃然起敬,它要求人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它也要求人们认祖归宗,追根溯源,感悟生命繁衍的不易,从而唤起对生命的珍爱,懂得敬畏生命;同时,它更要求每个人要有传递生命的责任。中国文化就是以血缘的代代相传理解生命的永恒不死,认为个体都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条中的一环,要求人们将生命的种子传递到永远。首先,养老送终是慎终追远的基本要求。这体现了我们对父母孝敬的始终如一,体现了对生命各个环节的重视。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无论是体弱多病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无论是伤残病痛之人,还是健康有力之人,其生命都是平等的。穷人有穷人的养与送,富人有富人的养与送,但老有所养,终有所送却是一致的。这使我们体会到:生命是平等的,不因社会价值而有等差。
其次,珍爱生命是慎终追远的本质要求。追溯生命之源以感悟生命繁衍的不易,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以此唤起对生命的珍爱与责任。现代社会有些人纵欲无度,摧残自己的生命;有些人为一点小利,为一件小事,动刀动枪去杀害他人、朋友、亲人,甚至穷途末路时自杀。为何如此轻贱生命?这些人不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更不认同孝道所要求珍爱生命这一神圣责任,把生命当儿戏。在现代文明中,我们以什么方式去感悟生命,以什么方式去交流和理解生命的价值,怎么向逝去的生命和存在的生命表达敬畏和热爱?无疑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再次,繁衍生命、光宗耀祖是慎终追远的现实要求。每个人都是宗族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有着一种传递生命的责任。在标志着一个人成人的冠礼仪式上,他就得与宗族利益认同,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就要承担起传承香火的宗族责任。同时,在这个传承香火的过程中,我们要深知上辈们对于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敬养其实已不是第一位的,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孙后代能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因为子孙后代代表着他们生命的延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需要精神的皈依,需要建立起精神的殿堂,以供奉我们的灵魂和信仰。总之,孔子“孝”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包括孝在内的孔子思想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其内容的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正确的办法唯有对它进行转换重构,使其现代化。我们应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地继承和弘扬孔子“孝”思想的合理内核,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服务。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864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王雯惠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3
积分
118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0-22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1-05 00:39
|
只看该用户
孝,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因此孝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