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窄版
论坛
会员
搜索
帮助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国学基金会
»
论坛
»
中华义理总坛
»
中华传统礼教的生命力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返回列表
查看:
619
|
回复:
2
中华传统礼教的生命力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591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陈欣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5
积分
6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1-01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1-01 11:12
|
只看楼主
中华传统礼教的生命力
“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章句下》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礼教凸显的变化有三个阶段:一是先秦儒家首先以礼教代宗教;其次是汉代礼教的天神化;第三是宋元明清礼教的天理化。——这即是中国礼教形成宗教的全过程。中国礼教思想所涉之范围,略就科学方面而言,即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风俗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宗教诸如此类;略就内容方面而言,约涉及仁礼关系、礼教、礼制、君权、父权、夫权、男权、女权、参政、宗法、男系、血统、亲戚、亲疏、别爱、兼爱、婚姻、恋爱、多妻、多夫、贞女、节妇、忠臣、孝子、女才、女学、丧服、缠足、奴婢、妓女、宦官、人欲、天理、生理、情感、家庭、遗产、人格、人道、人权诸如此类。
在现代社会,“礼”是一种来自于中国五千年积淀的的传统,并且被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其实也是一种为人做事的规矩,而且这种规矩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是为人们所认可的,是符合里的标准的并且不因时代的进步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
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使其具有更强健的生命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893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彭露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1
积分
106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0-28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1-01 11:17
|
只看该用户
棒棒棒!楼主真棒!!!!!!!!!!!!!!!!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82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陈靖颖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6
积分
61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0-12
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1-04 20:29
|
只看该用户
中华国学经典是随历史长期发展起来的,能够源远流长也是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体现,但是不可否认中华历史礼教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符合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弘扬历史经典的时候擦亮眼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