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学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价值 [复制链接]

1#
  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提出的“仁学”涉及到个人品德修养的各个方面,如“樊迟问仁。子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也就是说要想体现“仁”,在个人修养上就必须做到:一人独处时而不懈怠,办事要有敬畏之心,与人交往要忠诚厚道,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要能持之以恒。又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日:‘能行物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孔子明确回答了仁的内容:恭、宽、信、敏、惠,恭敬待人,宽恕他人,与人有信,行事迅敏,广泛惠施于人。孔子关于“仁”的标准相当高,所追求的是个人全德,是完美人格,几乎是难以企及的。
  但是,孔子的“仁”又是切实可行的,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做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处是说,只要加强个人的意志品格,道德修养,只要自己能有志于仁,并坚持为之,则仁就会至于其身,“仁”其实并不远,它就在身边。能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为“仁”的开始。“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这里孔子把“仁”规范为“爱人”,其实“孝悌”就属于“爱人”的范畴,而且是“爱人”的基点,这样才能从“亲亲”之爱而达到“泛爱众”的境界,由此看来,能够“爱人”就是在开始实行“仁”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