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上古先贤渴望通过内外兼修而成就圣人之道,不外乎是”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如此看来,修身作为通往圣人之道的基础而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修正其身虽然成就圣人之道的过程之中是初窥门径的一个环节,但是在这里打好基础再出发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荀子》一书中,荀卿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在如何修养自己的身心上。本文意在从《荀子》一书中截取部分段落来具体分析荀子在修身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和要求。在章节的选择方面,我也争取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取的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有特殊价值的篇章,力求忠实原文,不曲解作者的本意。我主要选取了以下部分进行分析。
《劝学》篇是《荀子》一书中最为知名的篇章之一,入选了小学生语文课本,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熟练的背诵出其中的经典名句,“青出于蓝”,“物以类聚”等耳熟能详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劝学》篇是整个一本书的开篇,除去“君子曰”这三个字外的第一个字就是“学”而第一句话便是“学不可以已。”[ 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中华书局,1988年 劝学篇
]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足以看出学习在荀子心中的重要地位。换言之,要想成就圣人之道首先要做的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荀子认为,学习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是需要通过毅力来完成的事情,就像木材经过加工而变得挺直,金属经过打磨而变得锋利一样,要想成就君子之道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广泛的学习,从而使自己变得聪明智慧,可以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
既然学习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情,那我们不禁要问到,我们应该什么才可以称为学习呢?荀子认为,学习是一件需要坚持到才能够停止的事情。学习就是要从诵读《诗》,《书》开始,到《礼》结束;目标应该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就圣人之道。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苦的,只有真心实意的,日积月累的认真努力,才能够入门最终获得成就。所以,从程序上来说,学习是有终点的,但是从意义上来说则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然而,即使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君子学习,听在耳里,牢记在心里,从而使整个身心融汇贯通,在日常生活中将圣人之言表现在一言一行当中,始自己成为比人可以效法的对象。其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修养自己的身心而不是去想别人炫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这里的美主要是指内心的德行之美;而对于小人来说,学习不过是从耳朵进入,到从嘴巴说出的短短的一个过程而已,其学习的目的也无非就是把学问当做礼物去讨好他人,让他人对自己崇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