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那国学大师又如何定为呢? 国学大师是人们对心目中的德才兼备的学者、专家的尊称.国家没有这样的正试职称.
按此标准,一部分人列举了: 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博、刘文典、胡小石、蒋廷黻、汪辟疆、翦伯赞、朱师辙、陈中凡、侯外庐、张舜徽、欧阳竟无、姜亮夫、王利器、程千帆、钱仲联、张岱年、启功、赵朴初、钱穆、沈从文、饶宗颐、任继愈、钱钟书、梁漱溟、季羡林、南怀瑾等几十人为近现代国学大师.
但章祖安在一篇名为《再说慎言国学大师》的文章中,对怎样能称为“国学大师”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说,国学的根基是小学、章句之学,因此,所谓“国学大师”必须以博通、精研先秦时代的原典为前提。并对一些国学大师进行了分类,如: :“章太炎、王国维、马一浮是公认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人称史学大师;夏承焘,人称词学大师;吕叔湘、王力,人称语言学大师。”
我们都认可以上列举的几十人为大师,但是随着这些人的逐渐离去,现代国学还能继承他们的衣钵吗?
虽然很多大学都设国学课,武汉大学算是比较全面的.她设有“国学”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单位。国学本科试验班已连续10年招生。其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同时要求至少掌握两门外语。
而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认为自己都有不错的学识,一些大学教授和学者也常自封”国学大师”,但口中却经常出现: 一位大学教授写过一本关于老子《道德经》的大学通识教育读本,其中对“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中的“如享太牢”的解释竟然是“像坐大牢一样难受”。作为一个国学教育者,这样的“笑话”让他感到“很难为情”。
南怀瑾先生的治学理念倒是让现在的”国学大师”们去努力实践和体会的,那就是: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