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相信经典,并将经典所阐述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信仰。经典的正确性,是经过上千年无数人的生命验证,也经过历代大儒和各类社会精英的认证,一个初学者,或者一个平民,尚没有对经典提出置疑的能力,如果不以坚信的态度对待经典,而是用怀疑的眼光对待经典,他就不能分享经典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儒家经文,才能领悟并接受儒家经文所饱含的生命精神。培养自我尊崇孔子及历代圣贤之情,促进自我的内在善性得到充分的呈现,培养自我的道德良知,培养道德行为动机,培育内心信念。
炎黄子孙有两个标准:一是物质标准:其身体具有中华血缘关系;二就是精神标准:其心灵经由中华文化经典塑造,具有中华十大义理。我们要用汉语和十大义理为主的中华文化来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对于我们现代中国人来说,从何处寻找中华精神价值体系?从何处去寻找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只能是回到文化经典中去寻找。中华精神价值体系,就存在于经中,“通经明道”,“以字通词,以词通道”。读经的目的就是“读书明理”,通过读经而明白义理。宋儒程伊川尝谓:“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觊足下由经以求道。”(14)离开了经典,精神价值就成为凭空的想象和主观的见解,丧失共同的原则与标准,流入空荡之中。梁启超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谈道:“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