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文化艺术、美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等很多方面。从表面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好象零零星星,方方面面,散而无序。但从精神实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却是一个人文主义的精神实体,是以《周易》为源头的精神实体。这个实体,就是仁义礼智信。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体仁义礼智信,也是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演化规律中得来的。在《易纬》中,就曾以八卦配五行之气和五常之德。其具体配法是:东方配仁,西方配义,南方配礼,北方配信,中央配智。后来流行的五常方位中,则是东仁、西义、南礼、北智、以信居中。但这两种主要是从风水建筑学的角度相配的,取的是中国古代“文崇仁,武尚义”和“左仁右义”的格局。我今天想说的是五行与文化精神的相配,取的是东仁、南义、西礼、北智、以信居中。我觉得只有这样,五常才与五行的性质相符。
仁:《周易》把“仁”当作做人的根本,“立人之道曰仁曰义。”仁是第一位的,义是第二位的。中国人讲“仁”,就是讲做人的道理,突出的是人的社会意义。这和西方人文主义突出个体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孔圣人半生追求就是一个“仁”字,“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的思想就是今天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尊重他人,为人谋事,天下才能归仁。那么,《周易》为什么把“仁”放在第一位提倡呢?实际上,我们从这个五行图中就可看出来。“仁”的五行为木,属东方。东方为生发之机,所以包括我们的仁义礼智信,也是从身体当中来,比如说,仁,就是东方,就是你的一点点善念,是你从内心里生发出来的一点点善念,一点点恻隐之心,你有了这一点点善念,一点点恻隐之心,将来就有可能影响你的很多东西,甚至影响你的一生。具体的做法呢,就是古人说的两句话:一句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为仁之道,都是从人善本性出发,把人的尊严建立在人的同情感、责任感和道德感基础上。如果这个社会再不行仁,没有同情、互助、关心,就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也就无从体现人的尊严,更实现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