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 [复制链接]

1#


社会上公认的一句话是“万善孝为先”。即把孝放在一切善的首位。由此可见,孝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孝是什么?孝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晚辈对于长辈的,一系列符合社会正面道德观的思想感情和言论行为。这些思想感情和言论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感恩。即认为长辈尤其是父母对自己恩重如山,需  
要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自己生命的全过程中、不论任何场合加以报答。  
那么,要感的恩又有那些呢?  
一是生育之恩。即母亲把子女通过十月怀胎,呱呱堕地,降临人世,才得以开始一个人生命的历程。这是一种伟大的、血缘的、无可替代的恩德,也是孝心最根本的源头。是永存于每个人头脑中挥之不去的牢固的念头。在这种思想感情的驱使下,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学历深浅、地位高低、财产多寡……都会在伟大的母性面前五体投地,跪拜不已。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层出不穷地上演了感天地泣鬼神的大孝故事,大多源于此种感情。  
二是养生之恩。即父母和其他长辈对自己的生理培育或长大成人的恩德。从婴儿时的擦屎把尿,喂奶喂饭,蹒跚学步,呀呀学语,治病保健,到一生的吃饭、穿衣、居住、行路及各种消费。父母和长辈都是以绝对无私和牺牲自我的精神完成这一切的。尤其是在人生艰难困苦的时候,那种养育子女的艰辛是对人摧肝沥胆的折磨。有念于此,晚辈就产生了“反哺”之情。说的是小乌鸦在老乌鸦的喂养下渐渐长大,到会飞的那个时候,小乌鸦就会出去找食来喂给自己的妈妈,就这样连续三天。到第四天,小无鸦就飞走了,去开始自己的生命历程。人们把这种报答成为“反哺”,并以此激励自己不忘孝道。中国传统二十四孝中的“百里负米”,“鹿乳奉亲”,“卧冰求鲤”讲的就是这类故事。  
三是教育之恩。即让晚辈长知识、长文化、增经验的恩德。《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子不学,师之堕”。表明传统道德早就把教育子女作为长辈的天职。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在教育子女上可谓挖空心思,不辞辛苦,不厌其烦甚至倾家荡产。尤其是弱智、残疾、重病孩子的父母,其子女的养与教,简直就如进了人间炼狱,苦海无边,不见彼岸。著名艺术家秦怡,八十多岁高龄,身患癌症动了多次手术,还要与五十多岁的弱智残疾儿子相依为命,其道德光辉可垂范千古!  
四是关爱之恩。它包括绝对无私的、牵肠挂肚的思念、呵护、保护、维护、无微不至的操心;对子女成长、学习、工作、婚嫁、变迁、在途、交友、健康等等全方位的体贴和关心。这种持久的与自己的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对子女的关爱,也使晚辈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并矢志报答。二十四孝中的“戏采娱亲”,“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中国古代有一本启蒙书《弟子规》,对怎样才是孝作了明确的阐释,兹节录于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丧尽礼,祭至诚;事死者,如事生。  
二、 升华。如果说,感恩是“投桃报李”之孝的话,那么出于人类特有的精神提升作用,孝道被古往今来的孝义之人不断地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由此形成了遍及全球、华夏犹重的孝文化。同时把对自己直系长辈之孝推广到对别人长辈之孝,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甚至推广到对华夏先祖的崇敬和怀念。一波接一波的寻根、祭祖活动在祖国各地展开,由此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孝文化历史巨卷。  
三、 赡老,敬老,葬老。一种对称互爱的状态耐人寻味且形成定局。即人们在幼小的时候接受父母和长辈的养育关爱,而在父母和长辈晚年就要对他们进行赡养、照顾,对他们的病与死负责到底。在这方面,也有数不清的感人事例。有的服侍自己患病的长辈几十年,心力交瘁,毫无怨言;有的照顾好几个孤寡老人,直到一个一个地去世;有的用自己的积蓄办起了养老院,让更多的老人安享桑榆之乐;政府也设立了各种敬老、爱老的机构,把百姓对老年人的孝心整合为全社会的行动。  
但是,也要看到,当代中国的孝文化已经并正在受到削弱和异化。首先是相关的教育越来越少,几乎到了没人提的地步。长期的学校教育也居然只字不提。现在二十多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幼儿,基本不知道孝为何物。电视等媒体不但不宣传孝,反而大张旗鼓地宣传不孝。比如画面上经常出现儿子顶老子,子女动辄离家出走,片面地宣传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而不宣传子女对父母的义务等等。全社会尊老爱老的风气越来越差,公共汽车年轻人坐着老人站着是常见的事。很多家庭的子女参加了工作不给父母钱,多年不回家过春节,不探望父母,父母有病不去护理。至于在社会上胡混,作奸犯科,让父母操心、牵挂、受连累也屡见不鲜。在这方面城市的状况要遭于农村。这可解释为农村还有传统道德的惯性作用,而城市的思想正被反传统而又非理性的社会意识所误导不能自拔。这是非常可悲而又危险的事。现在二十多岁大部分不知孝为何物的一两代人,将不可避免地在他们进入晚年时受到报应,这是毫无疑问的。  
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是社会风气问题。历史证明,一个社会如果重利必然轻义。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人们眼里只有钱,那里管什么道德、孝义?非但如此,物质利益可诱发人的私欲,煽动人的原恶,使人兽性的一面得到强化,人性的东西就相对削弱,久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反动哲学就会大行其道,家庭关系的不正常局面就会增大,孝的空间将进一步缩小,“六亲不认”会成新的风气。届时,人类社会的悲哀大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