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团结友善 [复制链接]

1#
“团结友善”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它讲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矩。团结和睦、友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校里,更应该教育学生友善待人,团结和睦;既坚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弘扬集体主义精神,顾大局、识大体;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使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建立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为以后在社会上做贡献打好良好的人际基础。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我对这一点非常看中,因为我觉得一个班级的不断进步,不断强大,都离不开这一点——团结友善!

人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力量大,由此可见,团结对于一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特别重要。而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与他人处理好关系,就必须搞好团结,否则,就很难立足社会,更不用说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群体要实现内部的团结,个人要和他人处理好关系,搞好团结,首先就必须要有友善这个最基本的条件,如果群体内部的交往不是建立在与人为善的基础上,而是与之相反,那么势必是相互间的磨擦和冲突不断,群体内部不仅没有合力,而更多的是离心力,是内耗。同样个人如果不能以友善之心待人,也就很难和他人相互沟通和理解,也就谈不上和他人能搞好团结。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群和组织中的,因而避免不了要与他人打交道。学生在学校里避免不了要与同学打交道,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能否团结同学,友善待人,关系到他对生活是否适应及学习发展和进步。

在我所带领的这个班级就有这样例子——在新生刚刚开学的时候,几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排斥他人,不愿意跟同学接近,独来独往的行为,整个班级没有一个核心,讨论问题时常常不能达到一致的意见;在班级里没有感觉到一种积极,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气氛。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开学前一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到班级去,利用课余和晚自修的时间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特长,学习意向;有一个住宿的学生,以前从没住宿过,刚来到学校的时候,非常的不适应;她说她不喜欢学校里的一切东西,不喜欢和同学接近,常常一个人在宿舍走廊哭,人际关系非常不和谐;了解情况后,我就经常跟她找她聊天,我从团结友善这一点对她进行了开导——对他人友善的人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友善,对他人敌视的人也必然会受到他人的敌视。一个孤立无援的人常常陷入困境,而一个多助的人则处处都是坦途。能否团结他人、友善他人,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幸福。同时,教导她的舍友多跟她沟通,多跟她交流——要做到团结友善,必须要看到他人的长处,要反省自己的短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凡事都是自己好,对的都是自己的,错的都是别人的。他们还常常会这样说:“我与他团结友善,但是他不想与我团结友善。”一个人如果总是自以为是,是不可能做到团结友善的。人都一样,不可能身上没有一点毛病,做事也不可能永远正确。这一点对别人是适用的,对自己也同样是适用的。一个人如果能想到这一点,就要在与人交往时,对于别人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有宽容之心,不必事事都斤斤计较。一个人如果能记住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对于自己要时常反省,看看自己有什么对不住人、做得不好的地方,从而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己严、对人宽,就容易做到团结友善。

经过经常的沟通及其他同学的不断努力,这个学生慢慢的适应了学校的环境,现在就变得很乐观,学习很好,人际关系也不错,乐于助人,班级的同学经常向她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今年学校又来了一个外籍教师,她还主动跟这个教师交流,两人关系挺好的。

有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对任何一个人都要团结友善?对坏分子要不要团结?要不要友善?我认为,讲团结友善当然要建立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讲原则的团结不是真正的团结,这种所谓的“团结”,实际上只能说是勾结。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讲团结、讲友善,这不是正确的态度。我们应当反对不讲原则的团结。对班级搞破坏的学生,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如打群架、起哄等要及时劝开,而不能说为所谓的“朋友义气”“团结一致”而加入群架、起哄中,这是对团结友善的错误理解。

友善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态度取向,只有与人为善,才可能搞好团结,所以友善是团结的基础和前提。中华民族历来把善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与人为善,与邻为善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那么什么是友善呢?就是要以平等的友好的态度待人,要与人为善。  

班级里一个走读生,刚来读书的时候,总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从不主动跟同学交流,上台发言时,看下面的同学一副凶凶的表情,同学看了都觉得她很难相处的样子。对此,我在找她商量问题的时候顺便提了一下,她说来这学校之前,她比较叛逆,经常跟一些坏孩子在一起,导致家里人很不放心,对她要求很严格,叫她不要跟不熟的人说话,因此她排斥同学,对班级的活动也不热情;——这种情况本身就是对父母教导的一种误解,对班集体的一种排斥;对坏人的排离不等于要排离每一个人,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群体,她就孤立无援,在学校里,总避免不了要与同学打交道,而要使自己更好的发展学业,总必须真诚,和善的对待身边的同学,这样才能取得同学对她的友善,进而才能团结在一起,为班级的共同利益奋斗!对这个学生除了对她进行思想教育外,我还让她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带领一个宣传组,主要是负责班级的黑板报及平常的一些宣传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必须与宣传组的成员商量班级宣传活动,在多次的组织活动中,让她认识到对人友善,团结一个集体的重要性,从中领悟集体的强大力量和温暖的氛围。现在她也能很好的溶入到班级中了。

班级在开学初成立一支班干部队伍,大家都是刚刚集合在一起学习,工作;另外学生的素质都不太高,所以大部分团体意识不高,思想分歧大,团结观念不强,对班主任存在很大的依赖性。针对这一问题,我除了对这些班干部进行培训,还专门开展了一次班会;——其实他们最主要是集体团结的意识薄弱,而怎样去引导他们,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他们团结意识的预期效果呢?第一,我就班级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一下,第二、我解释了团结与友善的涵义及其重要性,——团结就是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情感和利益间所结合成的有机体。所以团结的核心是在群体内部寻找出共同点,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寻找出共同点。如果仅仅只有矛盾和差异,就根本谈不上团结,因为没有相互间联结的结合点。比如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如果能拧成一股绳,团结一心,就有战斗力,就能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就能实现以荣俱荣。相反,如果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就不可能把工作干好,到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以损俱损。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也有很多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如夫妇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其家庭和子女是其结合点;同事之间有其相同的利益,因为他们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集体的荣辱和经济效益同他们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第三、由学生朗读有关团结友善的相关材料;第四、学生分组讨论、举身边的例子(正反两面)——出现问题时,友善团结起来有何效果;反之,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每一组发言结束后,我都进行了小结并评议。第五,总结。

通过这样的班会,促进班级的各项活动比较顺利的开展,学生团体意识也增强了很多。在今年的班级评先中,我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以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来带领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时常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最关键的一点是认真搞好班级同学的团结,我始终觉得一个班级的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强大,最需要的是同学间的友善和团结一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