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皆有恻隐之心 [复制链接]

1#

“人皆有恻隐之心”是孟子“性善论”的一个命题。“恻隐之心”,指的是同情心、怜悯心,孟子又称其为“不忍人之心”。孟子强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之心”。

《孟子》中有一事例。一个人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子快要掉进水井里,都会出现怜悯、不安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和孩子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想要借此在乡里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讨厌听到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孟子借此来证明“人皆有恻隐之心”这一命题。

孟子之所以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是为了得出“仁、义、礼、智”四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是人与生俱来的。孟子并不是认为人生下来便是此四德已经完备圆满的君子。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的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开端,孟子称之为“四端”。这“四端”要经过人自身的不断内省才能得以保存,才有可能不丧失。

孟子把人的感官欲望和道德意识都看做是与生俱来的,在保养人之善时,感官欲望和道德意识将会也必定会发生冲突矛盾。孟子认为只有从“大体”注重内省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君子成为大人;而从“小体”被感官欲望所驱使的人只能成为小人。

孟子的“人皆有恻隐之心”体现了一种在道德修养上积极有为的精神,教导人们保养本身所有的“善”,并且不停地内省,要求自身自“仁义礼智”四德的开端走向四德完善的君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