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这个概念,在孔子之前早已出现。然而,对“仁”的概念讲得最多并赋予新涵义的,就要首推孔子了。
究竟什么叫做“仁”?孔子在答弟子时,因其人其病痛不同有不一样的回答。例如,孔子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答子贡问时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关于“仁”的内容,孔子最简洁的说明是“爱人”。然而,在孔子心目中的“仁”,还有比“爱人”更为宽泛的内容。“仁”包括各种善的品德。“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又包括“勇”,“孝”、“悌”也包括在“仁”之内。并且“孝”、“悌”是“仁”的根本之所在。
孔子实际上把“仁”作为理想的道德境界,修养的最高标准。可是孔子并不认为“仁”高不可攀,他认为经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认为“仁”统摄了一切的善,是各种善德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