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荀子·君子篇》)这里所说仁者仁此、义者义此,都是讲礼,也就是礼中有仁有亦有节有忠,即包含一切道德,礼学就是仁学。荀子的论述就是以礼为主。从他的论述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仁义的实现与外化,最终都要归回到礼。从仁开始,经过“制礼返本成末”的外化,儒家的仁学可转入了荀子所设计的礼学的轨道,儒家的仁政也因而变为礼治。[8]在荀子看来,仁是主观原则,礼是客观原则,仁的实践应以礼作为标准,即所谓仁要“比中而行”,中就是礼。孟子从仁的内心性出发,而荀子认为王者“先仁而后礼”肯定礼对仁的外在表现作用。荀子着重发挥了孔子学说的礼学的方面,他的礼治理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奉行的政治学说的基础,他建立的礼学体系,是仁学发展的一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