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本思想 儒学之精神 [复制链接]

1#
自河出图洛出书后 孔子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儒学之用 为君德 臣节 民生 即自天子以至庶人 皆以儒学格物致知 正德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德与民生》
敬德养民 本固邦宁
天明畏 天聪明 自我民明畏 故天人合一
民虽至微 其惟可畏 然天哀四方民 不敬厥德 天坠其命 天惟时求民主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故圣君敬天承命 而明明命在顺民心

儒学在上古时期至先秦之前得以广熙 皆是因为其在当时能够被 相互劝勉责难 以天下为公的开明君臣所推崇
《君德与臣节》
君君臣臣: 即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臣 上谏以正君之过 然君有过而不改则可去之 甚者可易之
臣 下弘君德 代天以牧民 德导刑辅 绍复君王教化
民无常怀 怀于有仁 故君子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郡县制之后 儒学被阉割》
秦汉之后 儒学中的君德部分 异化为君主集权 君使臣不再以礼 是否敬天修德 全凭好恶 而臣必须事君以忠 以至于有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之愚忠 由是民生之好坏则全凭其生年之幸甚与否
《民本虽弱 仍为君主讳》
宋明之亡于元清 儒生中如邓牧 黄宗羲等多有微词 哀叹央央之大国 奈何困穷于蛮夷 集权之弊也 其为王在官有位者 皆无视民生 不意民心 穷奢极欲 丝毫不畏天之罚 以致礼乐崩坏 王朝更迭有序
然在位的君王 各代亦有开明者 由是民本思想虽弱不灭
《民本与共和制的契合》
民国建立之初 君主集权为民主共和取代 儒学中的民生民本精神得以再现 虽是屡遭战乱 文教中的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 历久弥新 则早已溶入民族的骨血 屹立为华夏之魂 傲视群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