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义 [复制链接]

1#
大道废,有仁义。儒家的仁义既然老子提到了仁义,那么按照常理推断,仁义的概念在当时就应该存在了。然而我们现在对于仁义的认识却是来源于孔孟的论述,而他们都是老子的后辈。在此以前,能够流传至今的有关“仁义”的文字记载反而不多。关于“仁”,最为后世推崇的观念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当然,“仁”还有其他解释,比如“克己复礼谓仁(《论语•颜渊》)”。但是,不论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仁必然存在着一个对立面——不仁。什么是不仁?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爱人者不仁”、“不能克己复礼者不仁”。搜索至于“义”,则以孟子的阐述最为完备,其中比较著名的观点就是“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义是人们的“羞恶之心”,又说“义,人路也”(同上)。然而这些言辞不过是铺垫罢了,本质内容隐藏在下面的话语中。孟子在《滕文公上》里宣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此一来,“义”便被纳入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范畴,然后又被进一步阐发为一种单方义务,作为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所谓“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