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的哲学----儒学 [复制链接]

1#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理学家对这个问题各有不同回答,但是都否定有上帝一类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他们集中批判佛、道以空、无为世界本体的理论。张载提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不是空无,而是占有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气的存在形式,太虚之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了“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本原,但理并不是虚空,而是实有其理。理是观念性的实体,是有实际内容的。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以太极之理为宇宙本体,太极是“有理”和“无形”的统一,而不是纯粹的虚无。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理学家在讨论世界本原问题时,已接触到思维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 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理学家对人性来源的探讨,和他们的本体论有密切联系。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但他有时又夸大了性的作用。程颢提出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发展了性即理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陆九渊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王守仁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即是至善。理学家们在心性问题上虽然说法不同,但他们所谓性,都是指某种道德原则、道德属性。他们通过讨论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试图解决人的本质和人性问题,从不同方面强调人的道德意识的作用。 
 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理学家都很重视认识问题,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把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统一起来,融为一体。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通过对《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发挥,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程颐主张至于物而穷其理,但不能逐物,必须“反躬”。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主张格物、致知二者不可分离,穷理多后,便能“豁然贯通”,内外合一。陆九渊强调“反观”,认为心便是理,只须向内反观,不必向外求索。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了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他们还讨论到知行关系问题,提出“知先行后”、“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学说,力图把认识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
  理学所讨论的,不是纯粹的认识问题,主要是道德意识的自我认识和实践问题。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心有灵明。人生天地之间,不仅与天地对立,而且与天地相通,人可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张载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周敦颐的“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颐的“圣人与理为一”,朱熹的“心与理一”,王守仁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都是力求建立人生最高理想。他们都宣扬所谓合内外之道,一天人之学。但理学家一般认为,这种最高理想,只能在日用人伦之中,通过自我认识和践履才能达到。理学家所谓理欲、义利之辩以及格物致知、诚、敬等功夫,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理学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