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理学之于儒学 [复制链接]

1#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唐末农民大起义,摧毁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势力,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战乱时期,北宋王朝重新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生产关系得到了某些调整,于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重大成就。在此新的条件下,封建统治阶级需要一种能够维护统一的思想武器,理学便应运而生。理学又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唐中期以后,一些名儒举起批判佛教的旗帜,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韩愈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统说,认为仁义道德之中,道德是“虚位”,仁义是“定名”,道德自仁义出;实行仁义,才是道德的实际内容。由此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的儒家道统。李翱提出“复性说”,认为性善而情恶,只有消除情欲,才能恢复善性。这些思想,为理学的产生开了端绪。北宋以后,随着佛教理论的日益衰落,形成了广泛的新儒学运动。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家,努力提倡儒家学说;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从“本”上否定佛教。所谓“本”,就是儒家仁义学说。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开始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他们以儒家《周易》、《春秋》为依据,提倡道德性命之学,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说。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之学,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天下国家的根据。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倡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们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随着儒家批判并融合佛、道思想过程的展开,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居主导地位。当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理学家,如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各自形成学派,从不同方面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如理气、道器、太极、阴阳、形而上形而下、动静、两一、心性、性情、性命、善恶、理欲、人心道心、中和、体用及诚、敬、知行等等。他们自称其道为“圣人之道”,其学为“圣人之学”。这时的学说称为道学。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明中期以后,有些学者批评道学家为假道学,“道学”遂含有贬义,而“理学”之称更加盛行起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