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理想治国方式是丢弃私欲、顺应民意,达到无为之治。’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与民同心,以善待民,以信取民,诚信治天下,这是何等的博爱精神,是何等的做人胸怀。这里也充分体现出老子以平等待人、以爱心待人
的人权思想。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君少民,乃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
其实,《道德经》里体现的老子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隐士,而是一个积极入世者。“无为”是老子主张治理国家的根本良策,“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天地人一体化”等基本观念对现代化管理及和谐政治文明的建设有着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老子的治国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黑格尔所言:“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自觉运用治国规律,才能达到“无不治”。
老子的“无为”,主要是针对并要求国家最高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据此,德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去除极端、奢侈的、过度的行为做法。“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因此老子“无为而治”的本意是要求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老子认为,用这种看似没有什么作为的方法去治国安邦,恰恰能产生“无不为”的最积极的政治效果。
治理国家,只有不扰民或不折腾人民,才有可能从人民那里获得好处。“无为”的原则是希望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以尊重人民的个性,发展人民的自由和维护人民的权益。
现代领导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领导者不仅要掌握领导科学的一般原理,而且要掌握高超的领导艺术。只有掌握了领导艺术,才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行政事务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领导科学的一般原理,应变自如,巧妙而出色地完成各项领导任务。“有为”和“无为”,仿佛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两者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共同引领和规范政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