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的误读简析
近几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掀起了一股“汉语热”的风潮,很多人都开始重读我国经典著作。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地事,然而不少读者对一些国学经典进行了错误的解读,背离了原著本身的意旨和初衷,不免令人遗憾。本文仅就《论语》的误读作一点粗浅的分析,意在抛砖引玉。笔者认为,我们对《论语》的误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他冠孔戴”型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把《论语》里面的所有言论都归于孔子名下,而无情的剥夺了孔子那些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的"话语权",造成“他冠孔戴”的错误。
误读典型:学而优则仕
原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在《论语》中,这句“名言”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它也成了几千年来许多读书人的座右铭。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但是我们一直以来都认定是孔子说的,不免为子夏抱屈。
二、“不明真相”型
这种误读主要是对人物说话的背景、场合缺乏了解,难免有谬误。
误读典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这句话如果仅从字面上看,孔子的确是在“明目张胆”的攻击广大妇女同胞,那么妇女同胞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但是孔子一生从没歧视过妇女,相反,他对妇女是非常尊重的。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一句话呢?《史记。孔子世家》讲到了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有一次,孔子受卫灵公邀请,兴冲冲的来到卫国,以为可以一展抱负。然而不久,他却发现,卫灵公只是请他来做摆设,用来炫耀的,并不是请他来治国。尤其是卫灵公的老婆——南子,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更是公开炫耀。孔子因而一怒之下离开了卫国,并说了这句话。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清楚了。孔子并不是在骂所有的妇女同胞,而这句话里的“女子”是有特指对象的,就是卫灵公的老婆——南子。所以,广大妇女同胞因为这一句话视孔老夫子为“眼中钉”、“肉中刺”,甚而直呼其绰号“孔老二”,实在是冤枉他老人家了。
三、“辨义有误”型
误读典型: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句: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是可忍,孰不可忍”通常理解为,这样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呢?表示忍无可忍。这种理解看起来并没有错。但我们整句的翻译一下:孔子这样评价季氏,在自己家里排演八佾(列)舞(天子所用),这样的事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呢?这就有问题了啊。
其实,这里的“忍”是“忍心”的意思。那么这句话就应该这样翻译:孔子这样评价季氏,在自己家里排演八佾舞,这样的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呢(当然也包括谋朝篡位)?这样解释就合理了。后来季氏对国君果然很不尊敬,证明孔子确有先见之明。
四、“断章取义”型
“断章取义”就是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内容,孤立的选其中一段或一句意思。这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惯用的伎俩,危害很大。《论语》也不能幸免。
误读典型: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以德报怨”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通常的理解就是,别人对你不好,你要加倍的对他好,用“爱心”去包容他的“戾心”,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要用“德”去感化他。但实际上,这句“以德报怨”后面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事实就很明白了:有个弟子问孔子,说自己要以“德”去报别人的“怨”,您老人家认为怎么样呢?孔子(睁大眼睛,做惊讶状)这样回答,你要用“德”去报“怨”?!那么你用什么来报“德”?!你应该在别人骂你时骂他,别人打你时你就飞他板砖(以直报怨);只有别人对你好时你才对他好(以德报德)。因为被人故意腰斩了一句,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变成了一个逆来顺受的受气包。难道就不怕他老人家一怒之下死而复生飞你板砖。
五、“句读不清”型
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是不带标点的。阅读文章就涉及到一个“句读”的问题,而“句读”错误在古文阅读时经常出现。
误读典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通常理解就是说,统治老百姓,只要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必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现在看来,这句话分明就是几千年来统治阶级一直在用的愚民之术嘛!大头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啥呢?只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这句话不可谓不恶毒,几千年来一直被大大小小的统治者奉为至宝。但是我们不免奇怪,这会是一个一生致力于教化民众的大教育家所说的话吗?再者,孔子前面一句还在讲《诗》、礼、乐的教育,而后一句就开始为统治阶级献策(而且是这么恶毒计策)。这个反差也太大了吧?
其实,这就是在“句读”上出了问题。有人别有用心的给这句话进行了错误的分句,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其实我们结合语境,很容易的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分句方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诗》、礼、乐都是很重要的教育内容。老百姓明白了,懂了,就让他们自由发挥;老百姓还不明白,不懂,就要教育他们,让他们懂。这才是大教育家孔子的本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3 18:59:0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