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语》所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复制链接]

1#

1.正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成长的效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职位地方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孕育发生重大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成长要建立在经济成长的基础上须先成长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长,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成为事实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成效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关键效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附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胜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类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极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意提供理论按照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效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


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本身,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获得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


按照《论语》,许多人可以从差别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部实质意义的4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起首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常识的进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识的进修必须为德育服务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首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常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识和技能技法培养等3个部分这3个方面,从教育内部实质意义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开端完备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部实质意义成长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正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意有教无类,扩展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管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举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目标,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稠浊,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了然孔子教育家襟怀胸襟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妙善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