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戸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广韵》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晋有和峤。 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隂,其子和之。 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 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戸卧反。《
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