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孝的读后感


儒家为了推行自己的道德理念,把它们分解成许多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然后又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让大家照着做。这样,儒家的理想就一步一步地在实现。下面我们以为例,来做一个说明。

  孝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可是,孝道不是挂在嘴上就会变成现实的,所以儒家又把它具体化为许多不同层次的行为要求,比如《礼记?曲礼》说的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关心老人的起居。再比如《弟子规》里说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要恭敬地听从父亲母亲的教诲,这就高了一个层次。再比如《孟子》里说到有五种不孝的行为: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二十四孝鹿乳奉亲
”  

  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主要还是就生活上供养父母来说的。而《礼记》里面曾子说的五不孝,就把孝行提高到居处、事君、为官、交友、作战等方面,认为只要是让父母蒙羞的行为都是不孝: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这就使孝行从单纯的奉养父母引导到道德的层面了,真是非常的高明。其他的礼仪无不是如此。


  儒家不仅追求人的行为上的和,更重要是追求内心的和。礼只能解决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并不能解决人的内心世界的问题。如果内心世界进入一种至上的境界,言行举止就必然中规中矩,合乎天道。解决人心问题的途径,是施行乐教。《乐记》说: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用乐教化民众,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儒家认为,能够打动人心、变化气质的是乐,不是指所有的音乐,而是特指德音雅乐,就是那些节奏和谐、内容健康的乐曲。所以《乐记》说乐能够和人心,这里的还是恰到好处,处处中于节的意思。儒家主张乐教,就是用民众喜闻乐见的乐曲作为教化的工具,来化解民性。比如《诗经》,原本都是有乐谱的,可以诵,也可以唱,所以古代一些高士喜欢操琴抚弦,不是为了驱赶无聊,而是为了化性,用乐来自化。我们如果听一曲《文王操》或者《高山流水》那样的雅乐,马上就会觉得心境平和中正了,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都是从人性上去说的。这方面的学理相当深奥,体系也非常博大,无法在这里展开来向大家介绍,只能点到为止。


  此外,古人经过长时期的研究,制定了非常详备的礼仪制度。比方说,从孩子成年开始,每逢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有相应的礼仪来指示人生,所以称为人生礼仪,包括冠、婚、丧、祭等等。比如孩子到了二十岁举行的成年仪式,称为冠礼,意在教育孩子从此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负起应有的责任。婚礼的主旨,是教育新郎、新娘合二姓之好,共同营造新家庭。丧礼是子女处理亲人遗体的仪式。祭礼是子孙追思先祖的仪式。此外还有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觐礼、聘礼等等,它们的核心都是要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诚信相待。这一套制度特别系统、特别成熟,成为我们国家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飞速成长,国力大为增强,但是唯利是图的坏习气也在蔓延孳生,道德滑坡,失礼失信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正是我们多年抛弃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必然后果。有感于此,我这些年为清华的本科生开设了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这门课,目前已经讲了四轮,学生经过学习,都觉得非常受用。因为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人给他们讲过这方面的知识。而在实际上,作为一名大学生又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修养。不少同学学完这门课之后,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管是对">管是对ersonName>老师,还是对他人,都显得彬彬有礼了,说话、写信的遣词用句也能使用雅语,格式也更具传统文化的特色。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将这门课在所有学校推广,那么全社会的风气一定会有明显的改观。


  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好好研究,这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