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说孝 [复制链接]

1#





说孝


说了很多素质教育,可是有许多人还不知道到底要学什么,作为儿子作为臣子作为部下,当然首先要服从父母亲或者是君主领导,所以人们最基本的行为就是“入孝出弟”,然后是“上顺下笃”,然而荀子认为,在大事情上,人们应该首先服从人生的道路或者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服从最佳行为方式,不能盲目地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从">从ersonName>君主领导或者是父母亲。这里又要回到“”的问题上来了,自汉以后,世人谈“”都是孝敬、孝顺等,也就是说,孝,就是听话,就是敬爱老人,不论长辈的是非曲直,反正服从就是“”。这与“”的本意也就相去甚远了。“”字,本意是继承先辈之志的意思:“追孝于前文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从春秋战国以后,“”字逐渐就演变成为一般民众形容“孝顺父母”之意了。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後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後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不继承先辈之志有三种过错,没有传承下去为最大的一条。舜没有禀告就选取了禹,是因为没有继承人。所以君子们认为这等于是禀告了一样的。孔子的“孝弟”而能“犯上”者,是指在继承先辈留传下来的学问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敢于批评先辈留下来的某些不好的东西。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学习,若是统而收之,则糟粕不能去,而精华亦将埋没其中。所以,孔子有选择地约束和规范、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因为只有这样有选择地继承先辈留下来的学问,才能立起“”的根本。中国人有个不太好的陋习,当代的权威是不能推翻的,你若是有怀疑,试图对权威提出批评,那准是十恶不赦了。所以,犯上者,鲜矣!太少了。因此,“”不应单纯地理解为敬爱奉养父母之意,而应作为广义的“能继承先辈之志”的意思来理解,才符合“”字的本义。


为什么要服从道路不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从">从ersonName>君主,服从最佳行为方式不服从父母呢?人生有道路,组织有道路,国家也有道路,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有各自发展的道路,根据道路来确定人的行为,是理智的,根据君主领导或者是父母亲的意志来确定人的行为就不对了。人,既要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从">从君主领导或者是父母亲,更要服从万事万物发展的道路。作为一个人,不可能是完人,当君主领导的,当父母亲的,不可能在每样事情上都是对的,所以我们在“”的同时,在选择行为方式上,一定要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如果偏听偏信,愚孝愚忠,不遵照事物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