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曲解的孝 [复制链接]

1#

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认为封建思想的桎梏,进而有人说儒家灭人性,孟子没人情,云云。


因为他们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比如过继,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种。这两种情况,读者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看出其含义。而尤其要一提的是,关于借种,在中国古代的不少地区,曾经有一种集体的借种行为,是每年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有大量的长久无子的妇人聚集到一起,而那里还会聚集一群准备与那些妇人交合为她们提供“种”的男人。这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可以说是极其愚昧的行为,催使这种行为的就只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我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那么孟子的话为什么会被断章取义到这种程度!我个人以为这是道学家的故意。很明显,《孟子》的文字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应该不会差到把这么简单的文字都误解的地步。所以这种误解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阐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要旨。


呜呼!难怪有人说:“和尚是佛门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书生是儒家的罪人。”若问“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

分享 转发
TOP
2#

很多东西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其实这种现象的造成,我们自然不能完全归罪于孟子,因为毕竟不是他告诉大家要过继,要干嘛干嘛。但是奇怪的是,的确造成了那样一种文化的氛围。也许这也不是说完全的负面,作为人类而言,首要的目的不就在于延续种族吗?对于现在而言,很多人希望有后代也不仅仅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了。不过当然,我们也应该批评这句话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很多人将血脉看的太严重等等。

TOP
3#

在现代这个大多数人都已被金钱熏染得见利忘义、见钱眼开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的父亲母亲呢?有多少人还记得“百善孝为先”呢?有多少人还能抽出时间来陪陪父母、满足一下他们的基本需求呢?难怪俗话说“只有瓜里面有子,没有子里面有瓜。”我们说,即便是子里面没有瓜,难道子里面就没有瓜的基因存在吗?

TOP
4#

现在的社会是金钱与地位的社会,人一旦有点什么地位事业往往就忘记了是谁生养他们的,小时候要担心我们的身体,要担心我们的前途,长大了要担心我们的事业要担心我们的家庭,父母这辈子就是在担心受怕中度过,"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