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 —— 文之本,礼之始 [复制链接]

1#

孝,“文之本”,“礼之始”。


“孝”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除了“忠”之外的中华民族的另一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儒家强调等级秩序,子女对父母尽孝,也会对君主尽忠。所以关于尽孝的礼仪是有规定的。尤其典型的是父母去世后守孝。有“五服”的标准,不同的人,该穿怎样的衣服,该用什么材质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尽孝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行为。

分享 转发
TOP
2#

“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TOP
3#

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家和,则天下治,反之则乱。实现国家、帝王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

不仅在史书中可以找到孝的影子,如在左传中提到

“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

国语中也有相关的内容

“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

可见孝在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中都作为了一个不变的人生信条。我想《孝经》里突出的主题“孝感动天地”也是为了很好的给人们树立孝重要性,虽然有时读到的内容使人感到不可思议。

无论是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许多孝的典范。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孝经》

   同时,“孝”的提倡使我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使帝王统治下的国家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在一些地区存在的“养儿防老”的思想也可以说是来自于我国的孝文化。

TOP
4#

何为不孝

祖先造字:孝=上老+下子  意义很明白!就是认老尊老,爱子
当今很多人有钱了却忘了---最起码的认老了,更别说能荣耀祖宗的拉!谁给你命?谁给你的供养?却把资财花在上,胡吃乱喝上!把权利用在不正当的路子上!乱用了自己的职份!
一切就没个良心提示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