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悌 [复制链接]

1#

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孔子认为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这是生而为人所应具备的本能。


明朝太宰杨巍,每次上朝参拜完以后,就回到家中闭门谢客,穿起便服侍奉他的母亲。他为母亲端洗脸水,倒痰盂,搔痒擦背,所有的事都亲自去做。春天,他穿起平民百姓的衣服,把老母背在背上,在花丛中漫步游荡,树枝摇曳,花香扑鼻,他们在树荫下欢快娱乐玩一整天。不久,他以供养老母为理由,请求归乡,他的母亲一直活到一百零四岁。


   孝这种思想,从古至今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既是一种道德,又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行为。特别是伴随着现代社会而被破坏了的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伦理、宗法观念被颠覆的时代更要求人们有孝的精神。现代社会的人由于自我意识很强,更多的时候是从自身考虑,有些人对父母长辈不再尊敬,甚至因父母丧失劳动力而感到不满,与此相反对自己的子女却呵护备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孝被重新提出显然是必须的。能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解它的内涵,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使得家庭关系更融洽。

分享 转发
TOP
2#

慈,仁爱、和善,更多体现的是长辈对小辈的关心、爱护,其中最能体现的是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关爱,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更是无私的。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非吾所以处子也。乃迁居市旁,孟子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打拱作礼节之事,其母曰:此处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现今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随时处于忙碌之中。父母为了孩子以后能生活得更好,而忙于挣钱,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减少。且在同时要求孩子在弄好学习的同时参加尽可能多的才艺培训班,这些都只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这样的关爱却不符合孩子的天性,最后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对孩子的关爱应该更多的是体现在情感上,是和善的而不是激进的。不是对孩子的硬性要求上,是应该为孩子的发展减少一些不利的因素而不是安排好一切。

TOP
3#

悌,宽泛的讲是敬重长上,而若以狭隘的思想理解就是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把孝和悌并称,认为二者同样重要。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我们都知道要尊重长辈、尊重父母,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兄长的尊敬,特别是兄弟姊妹间年龄差距较小的时候更易出现这样的情形。在我的身边很多的弟弟妹妹对自己的兄长直呼其名,呼来喝去。仗着自己年龄小和父母的宠爱对自己的兄长毫无尊敬可言,认为兄长就应当如同父母般关爱自己,但自己却忽略了也应同父母般敬爱兄长。懂得了长幼有序这个道理,兄弟姊妹间相处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在社会中生活也能遵从次序,不至于不会与自己年龄相异的人相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