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传统的孝内涵,检视自己的孝行为,作出应有的孝承诺
孝的内涵:提到“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顺”,也就是孝敬父母、顺从父母。“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孝”的佳话。从上古时时期“孝感天地”的舜,晋代“卧冰求鲤” 的王祥,汉朝“卖身葬父”的董永,到北宋“涤亲溺器”的黄庭坚。虽然有着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孝敬父母的做法,但他们尽心行孝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历朝历代一直堪称孝敬父母的楷模。
生身者父母,对于父母的孝顺是为人的基本品德。没有这个“孝”,其它的道德都是空话。一个人如果心里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还谈得上有朋友吗?可以说,孝敬父母是“孝”的基本内容。而实际上,“孝”除了对父母的孝顺的含义之外,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是更广义的做人的品德,对父母的孝只是“孝”的一部分。
儒家经典里有一部书叫作《孝经》,详细记载了孔子对于“孝”的内涵的解释。孔子说“孝始于侍亲,中于侍君,终于立身”。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孔子的解释为我们展现了“孝”的广大内涵。
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人的品德。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每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不同,那么“孝”的具体表现自然也不完全一样。对于君主来说,爱自己的亲人就不敢对别人不好,尊敬自己的亲人就不能怠慢他人,将对自己亲人的爱运用于天下人身上,百姓就会身受其惠,这是君主的“孝”。对于士大夫来说,用对自己父母的爱敬来对待君主和年长于自己的人,不失忠顺,这是士大夫的“孝”。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遵从天地之道,勤俭节约,供养父母,就是寻常百姓的“孝”。也就是说,真正的“孝”,就是能够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孟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大概也是源于此。
此可见,“孝”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也就是说,真正的“孝”是通过修身养德来实现的。无私博爱的胸怀,是对父母亲人爱的基础。而对父母亲人的爱则是这种更宽广的“博爱”在自己亲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所以孔子说,先教导百姓懂得“博爱”,那么就不会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9 12:33:4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