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观念。中华孝道友以下八条行为准则: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等。孝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一种精神,作为子女要孝顺,作为一个公民,要有孝的精神。


孝的意思很多、很广。孝,作为一个子女,赡养父母就是孝,要做一个孝子的话,就应该赡养父母,而社会上却有很多子女不孝顺父母,她们把父母看做事自己的负担,世人认为不孝的表现有五种:四肢懒惰,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一种;喜欢下棋喝酒,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图钱财,偏妻室儿女,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耳目的欲望,父母因此受耻辱,这是第四种;逞勇敢好斗殴,使父母遭受危害,这是第五种。的确,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好多人总是知道不父母的辛苦和劳累,父母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他们非但不知道感恩,还认为那是里所当的,还作出很多伤害父母的事,甚至有好多父母到晚年出现无人赡养的情况,子女几个互相推脱责任,一个也不想有这样的负担,这是多么的悲哀啊,这是缺乏孝心的表现,这些人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

所以作为为今天的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有着高的素质,受过高等的教育,心中应充满感恩的心,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做到的。父母为了儿女操劳了一生,我们应该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孝体现在平时,让孝体现在每时每刻。行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给予父母,在精神上应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平时多回家看看,忙碌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一句慰心的问候,一份真切的情意,父母就很满足了。他们不在乎我们物质上孝敬的多少,只要让父母的心灵得到一种慰籍,就是最大的孝。对待父母不要老说“等我有钱了怎么样孝敬您,等我有时间了去看您”,父母不会在原地等我们,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等我们,他们等不起我们呀!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老人在精神上的寂寞是任何物质不能取代的,所以就不要在让老人等我们了。你往往对老人付出一分的爱,老人回报你的是十分的爱。时常与父母见上一面,说上一句话,时常想着父母,时常联系父母,在父母心中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孝顺。
  父母的大爱是无言的,孝敬父母不需要节日的仪式,平时要把孝融入到生活中,从小培养常有一颗感恩之心,常有爱心,要学会体贴体谅父母的辛苦。
分享 转发
TOP
2#

从回归传统到价值重构,中国孝道文化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民间广泛的推崇。从“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到“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流行,中国人似乎也从未如现在这样再次把孝道浓墨重彩的勾勒。有人说,这是市场化社会中的必然,当利己主义弃公众道德如旧履的时候,人们才会慢慢从商业化的角逐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也有人说,这是风水轮流转的结果,传统的文化礼教未必都是糟粕,而现代的新思想新理念也不见得是精华,于是只有二者结合才能重塑一种健康而有底蕴的价值观;还有人说,如今,中国面临的首要尴尬就是人口老龄化。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不健全的今天,孝道的重构就变得尤为任重道远。而无论怎样,从摇篮到坟墓,孝道终究是一个我们在探讨传统文化价值之时,所不能绕过的一个话题……
TOP
3#

我认为“孝”的精髓在于敬仰,理解,融合。我也认为“孝”的内涵也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至少不会过多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年轻人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大不如前,但这个“孝”字作为文化中的瑰宝,无论谁耳濡目染了几十年都会有所感悟。
    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现在的法律中对于赡养亲人的条文也很容易找到。我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孝”不单单是赡养这么简单了,应该还有一份理解。年轻人试着去理解长辈,而不是一味的培养个性,追求自己。
    中国的开放使自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以发展为代价的不光只有环境的破坏,矛盾的增加,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代沟。想一想,现在的80后90后,时代以10年进行了划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有了划分就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有了分歧,有了分歧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隔阂。
    对于现代社会的“孝”,不只是要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融合。
TOP
4#

曾子曾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知劝阻,使他们行差就错,这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却不去做事来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三种大家都知道,无后为大.
离娄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与孟子谈论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觉得匡章,全国的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与他交游,就问孟子是为什么.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亲做出错事来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
大孝终身慕父母.
TOP
5#

四书《孟子》中有句话:“申之以孝悌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及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普世伦理”或客观的普遍真理。

TOP
6#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文字。我们看这个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这个老代表老一代,老一代还有老一代;子代表子一代,孩子还有孩子。我们的老一辈,我们的老一代和我们的子一代是一体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祖先跟我们的后人,跟我们的无尽的后裔是一体的,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的观念就叫做孝。我们无尽的祖先通过孝道跟我们无尽的后裔成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生命,是通的,这就叫做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