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 [复制链接]

1#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是影响最深远的内容。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其它德性的根源。孔子认为孝产生于子女对父母之亲的回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要孝养。即是赡养父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其次是孝敬。也就是说不但要赡养父母和照顾父母,还要关心其精神生活的需要。
分享 转发
TOP
2#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TOP
3#

自古以来孝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先要学会做人才去做事情。做人首先就要有孝心,如果连这都没有就与禽兽没有区别,乌鸦尚有反哺之心何况是人呢。

TOP
4#

论语》论“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TOP
5#

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统治者对“孝”的推崇及教化,逐渐使“孝”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评判一个人德行的标准,对后世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TOP
6#

儒学传到日本,《孝经》作为日本对中国的蒙学读物,受到官方的大力倡导。在一日本小说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陋习,由于穷困,人们总是将老人背到远处的丛林中弃而不顾。一次,一儿子背其母上山去丢掉,儿子一边走,其母一边扔树枝,儿子问其母扔树枝做怎么,其母答:怕你等会找不到回家的路,扔树枝给你做记号。后来儿子幡然悔悟。由以上故事知中国的孝文化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对百姓的统治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TOP
7#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孝的例子,如自己的父母瘫痪在床,尽心尽力的照顾而很少有怨言。与之相反,也有少数人对自己的父母不闻不问,尤其在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里。偶尔看到的许多新闻里也有此类的信息,“孝”是我们博大文化的一部分,时代的变迁不是让我们忘记文化中的孝,而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孝的方式,如给予空巢老人一定的心理安慰,这不仅是社区的事,也是他们子女应尽的义务,是毫无任何条件可讲的
TOP
8#

“孝”在中国的文化中重点强调的是子对其父母应尽孝道,而对于父母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女却提的很少。以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我想这可能是由于:一,统治者认为父母原来接受的孝文化教育足以使他们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晚辈;

二,文化在当时老年人口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教化大多数的年轻人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但是这样带来的弊端是许多妇女文化教育程度不是很高而不知道如何对待成年后的子女。因此有“父慈子孝”的说法,而基本没有听说过“母慈子孝”。而现在在一些边远地区所盛行的“养儿防老”思想就是一个“孝”文化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弊端。

TOP
9#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许多年前依然存在,在结婚时才知道对方的姓名样貌,一切全凭父母做主,《孔雀东南飞,屋里一徘徊》中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唯父母之命是从的思想。有人曾经把中国古代的这种婚嫁方式比作茶壶中的水,随着加热的不断延续,最终将沸腾。而不像国外那些开始十是沸腾的,最终将慢慢冷却。现在追寻的是婚姻自由。可见,传统的东西如果不适合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将成为一段历史进入史书。由此也可以证明孝是一个随时间形式发生演变的过程。

TOP
10#

不仅孝在古代很受推崇,如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

现代在一些电是节目上也有许多孝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所以我们虽然在学校,平时多打电话回家。在家协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一种孝的体现。

TOP
11#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殆”这是一种悲哀,所以在父母有生之年应该好好的和父母交流,如朋友一般的交流,而不是以古代有着很固定的请安方式及交流形式。因为在现代,许多父母把自己的成年子女放在了相同的位置,如朋友间的沟通交流更能增进彼此的距离和感情。

[em07]
TOP
12#

  毕业后除在经济方面给予父母帮助,精神方面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许多现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纷争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精神方面的交流不够而导致矛盾。对父母的关怀是方面的,平时我们应该注意生活中的点滴与父母的细节。父母可以很好的记得我们的生日,而我们许多时候都不会主动的去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记得我们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而我们却很少去记住我们的父母喜欢吃什么。生活中注意关注父母的一些小细节,也是一种孝,一种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小幸福也会由此产生。

[em01]
TOP
13#

孝: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但是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是否还是那么重要?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儿女和父母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认知事物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代沟,发生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为孝?孔老夫子毕竟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他有关孝道的准则,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能够适用吗?我们现代人又该如何理解孝道呢?

TOP
14#

何为不孝?

何为不孝

祖先造字:孝=上老+下子  意义很明白!就是认老尊老,爱子
当今很多人有钱了却忘了---最起码的认老了,更别说能荣耀祖宗的拉!谁给你命?谁给你的供养?却把资财花在上,胡吃乱喝上!把权利用在不正当的路子上!乱用了自己的职份!
一切就没个良心提示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