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从一定层次上来说,就是陪伴,陪伴产生共同的经历,有了共同的经历,才会有共鸣,才会有谈话的话题。这些话题的沟通,是我们与父母交流的元素。我们现在留给父母的都是小时候那些回忆,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填充父母的现在。有时候我会非常的羡慕妹妹,因为她是一直陪伴在父母身旁的。当父母在别人面前夸我孝顺时,我觉着很违心,其实最孝顺的人是一直陪在他们身旁的妹妹一家。当父母待我们如客,我们的孝顺从何谈起?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无孝子。”我有些不认同这个说法,不论“孝迹”,“孝心”如何体现?我国古代有一部《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不孝主要还得看“行”。“行”在这里蕴含着事迹,说教如果没有事例,如何让大家接受,于是到了元代,我国又衍生了一部《二十四孝》,其中里面的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二十四个故事,大多数人耳熟能详。且不说这些故事是否可以效仿,是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就其事例能流传至今,也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最起码证明了我的观点:孝顺不但要有孝心,还要有孝迹。“孝”本义有效仿、传承之意。《礼·祭统》中这样解释:孝,从爻从子。效也,子承爻(天地万物变动、生生不息的规律)也,善事父母也。顺於道,顺天之经;循於伦,循地之义。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然而孝只是指的是孝敬父母吗?
《三孝诫·七古》中把“孝”分为三个层次,“人生三孝上中下,一孝更比一孝大;父母恩情比海深……天地恩情过父母……圣贤恩情胜天地……”简要概括三句话:孝敬父母;效法天地;效仿先贤。至此处,本文主题尽显:“孝”者,继承、发扬尔。此为“孝”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