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和孝 [复制链接]

1#

孔子对“忠”“孝”理论阐述是与汉代以后的儒家思想里的“忠”“孝”有那些差异呢?孔子所言的“忠”和“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先“礼”后“忠”,先礼后“孝”。何谓“礼”呢?孔子所言的礼就是礼节礼仪和典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论语》中有这样的对话:“一日,鲁国一位掌握很高权势的大臣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其意是当政者如何才能赢得百姓的尊敬和尽忠?当政者首先要处处做出表率庄重严谨遵守道德规范,那么百姓就会由衷的尊敬你和尽忠你。还有,“鲁国国君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还是则重于君臣以礼在先,后才有臣忠于君。还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很好理解,就是当政者采用仁政、德政,天下人自然会团结在你周围而且还以死尽忠你。还有最为流行的名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做君主要象君主;做臣的要象臣;做父的要象父;做子的要象子。今日的话说,就是各尽其职。如果君王都不能为国家和百姓尽职,那天下人又怎能尽“忠”呢?
    两千多年前能持这样观点的人,真是了不起啊。安徽论坛|安徽博客|安徽人的网上家园!0 _, i5 g" \8 U; M8 [; q( s
    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很明显封建统治者们是难以做到。那么自己又做不到,但又想天下人顺从和尽忠他们,所以,历朝历代的君主就有了:“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一系列思想。达到禁锢和蛊惑民心的目的。不言而喻,君王无论怎么荒唐,那作为臣民也只有“尽忠”的份。而君王关心不关心臣民那是另一回事,如果关心是他的情份,不关心是他的本份。这样导致了不论是非的“遇忠”。
    先秦孔子所言的“忠”与汉代以后所言的“忠”,虽字音一样,但有本质区别。“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仅用与君臣之间,普通百姓间也如此。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绝对的“忠君”,不存在什么道德范畴。
    漫长的封建社会,天下人被这“忠”字压的喘不过气来,就象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压在背上一样。bbs.anhuinews.com$ ], }9 R6 V! B9 F1 n4 {$ Q# z
    那么关于“孝”呢?《论语》中有这样的对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大意就是不要违背“礼”才为孝。父母活着时要以“礼”供奉他们;去世后,要以“礼”来埋葬和祭祀他们。
其意就是告诉我们。何为“孝”?就是子女供奉、埋葬、祭祀父母不能违背“礼”才为“孝”。子女孝敬父母以“礼”,那么父母对待子女同样也是以“礼”。如果父母不能遵守“礼”字,子女就不能守“礼”尽“孝”。这是以道德范畴维系着父母与子女和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正如人们常说的“父母慈,子为孝”。bbs.anhuinews.com; S& }7 |6 }; z" }
    但是,自汉代以后就逐渐变了味走了样。出现所谓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一系列封建不平等思想。那种以平等的道德范畴维系的父母与子女关系遭受破坏。比如,封建社会里父母包办子女的婚姻大事是常有之事,不论子女对此态度如何,那就是同意如此,不同意也如此。导致子女被葬送火炕比比皆是。子女变成父母的私有物。即使子女沦落火坑还得要尽“孝”,否则,死了还落个不“孝”之骂名。因为社会上都一致认为子女只能绝对的服从父母才为“孝”,否则,为大逆不孝。我想,这婚姻之事还情由可原,要遇上父母虐待子女,那咋办?不能要子女也要逆来顺受吧?如果真是这样认为,那么遇上败坏伦理道德规范而乱伦的父母又咋办?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父亲奸污自己的亲生女儿之事。其父认为,说是他,把她给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这么个简单的理由,就能让做父亲丧失人性,做出伤天害理之事?还有一个更离奇的事。不知你是否听说过?一个母亲,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妪。儿子对她是孝敬有加,而且为尽“孝”道,那真是百依百顺。但已经入土年龄的母亲,不知那来的劲,还淫心不死。竟然对自己亲生儿子,产生非分之想,还频频做出挑逗和性骚扰之举。这是人干的吗?仅直是个妖怪。有劲要发泄,去外找个老头也可以呢。何必要糟蹋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些难道也要子女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去尽“孝”道吗?中安论坛- Y3 s: H! P$ q+ v1 M) n- B3 u
    这些无耻的父母,哪有什么伦理道德规范。这样的乱伦,是禽兽不如,天地不容,要遭天下人啜弃,要遭雷打电劈的。对待这样无廉耻的父母,我想不会再有人强迫子女去尽“孝”吧?倘若再有,那这人一定是脑子进水,要不……。
当然,象这样禽兽不如的父母是少至又少;那些真正想把子女送进火坑的父母也不是很多,许多也是出于无意和无奈。因为是受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所致。


    那么我们通过“忠”“孝”前后对比,先秦的孔子儒家思想有许多是合情合理让人们能够接受。汉代以后的儒家思想里大部分的东西是后人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加进去的。所以说在儒家思想里还是有值得今人学习借鉴和保留的东西。并非都是垃圾。
    那么一些真正对人类社会有益而曾经被封建专制统治阶级接受和利用的那部分精髓伦理道德思想,不能简单说成是为封建统治服务。对待人的行为方面的伦理道德规范,难道只是封建社会才可有,今天的社会就不可有?(韩国、日本用的都很好)任何社会中的人,其行为就应该受到一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如有人说,有“法”不就够了吗?要知道道德的约束和刑法是有着不同的特点。正如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是刑法对犯了罪的人只是惩罚,但没有让他有知耻之心;道德的约束使人有廉耻之心,免于犯罪或减少犯罪。可能今人明知犯法还去所为的原因。
    时至今日,许多好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出现危机。相反,那些早该丢弃和臭不可闻的陋习和观念,却仍在继续流传。道德底线一次次被击穿,道德败坏和各种社会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就应该重拾起民族的宝贵遗产——孔子的儒家思想。科学的有针对的在民间广为宣传。但一定要政治改革。政治要透明要发展。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安定。


  

分享 转发
TOP
2#

回眸往昔,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犹如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东方世界。忠孝观念凝聚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华文化,古而不老,历久弥新,
  忠孝是夹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一枚书签,从魏晋南北朝的“以孝治国”,到岳武穆的“精忠报国”,忠和孝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中华文明的光辉之所在。古人崇尚忠孝,讴歌礼赞,他们眼里,只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才是无愧于心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人。
  忠孝是扎根在炎黄子孙心中的长青树,即便时光的脚印在华夏大地上匆匆掠过,它也永不褪色。众所周知,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历史见证了许许多多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大事:有耻辱,有荣光;有血与火的教训,也有鲜花和掌声;有令人心痛的分离,也有振奋人心的重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为之欢欣鼓舞。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年轻一代有幸碰到如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从源远流长的忠孝传统中汲取爱国、敬老的可贵思想,剔除封建愚忠、压抑人性的糟粕,弘扬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
TOP
3#

自古忠孝就是不分家的。大家都认为,只有做到孝的人才能做到忠,真正理解忠的含义。可是,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自古忠孝两难全。很多时候,忠和孝是不能同时兼顾的。可是,这并不代表,一个忠孝不能两全的人就是不忠或是不孝的。相反,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忠和孝的内涵的。当然,如果一个人既不能做到忠也不能做到孝,那就要另说另讲的。这样的人,当然就是不忠不孝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