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的读后感
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儒家虽然给出了忠于天下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忠">和忠ersonName>君的大致道德轮廓,却没给出更加细致的肌理,导致出现了相当多的矛盾与死结。
如:
本民族与外族的不同,
民族与天下的不同,
国与国之间的更不同,
而国与天下之间又是什么呢。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