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对当官者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忠君爱民”四个字了。可何谓“忠”?怎么样做才能算是真正的“忠君”?忠,在我看来,就是忠心耿耿的对待别人,不起背叛之心,忠实的执行上级交给你的任务,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是:这些人与事值得你为它们付出,它们都没有违背你的做人原则。
《宪问》中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这句话里,“危行”不是指暴力革命、以恶抗恶的危险行为,而是不随波逐流、不媚俗,始终保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高尚品质。以此看来,对于一个人来说,“危行”是必须的,而“危言”则要有所区别。因为“危言”只有对愿意听你话、重视你建议的人才会发生它的效用,也才有这个必要。
中国的封建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条长河中,明君、昏君、忠臣、奸臣出现了无数。我们也从无数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中,进一步体会到了“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的深刻含义,对“忠”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
商朝,昏庸无道的纣王听信妃子妲己的话,下令赐忠心耿耿的叔父比干剖胸而死,后人有“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的评价。而在唐朝,唐太宗虚心采纳诤臣魏征的劝谏,最终有了“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唐太宗失去了一面镜子。
比干和魏征两个忠臣的不同命运,是因为纣王和唐太宗二人的不同所造成的,也是他们的性格等不同而造成的。现实社会总是和我们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盲目行动,而应该看清现实,学会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无论邦有道还是无道,都要为国家兴旺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只不过,谨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