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的论述 [复制链接]

1#
中华古代所谓的“公忠”,也即现代人们称谓的“忠诚”上。在中华古代的伦理纲常看公忠,其不但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主要的原因是,公忠精神的盛衰兴废,好坏真假,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社稷安危。历史上有无数的事例,已经证明了公忠确是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进退、民族祸福的双刃剑。爱国为国的都是有公忠精神的,反之,卖国祸国的都是私奸当头的,二者泾渭分明,冰炭不容。历史上,人民褒贬有加的岳飞与秦桧的史事,当是很典型。纵看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典籍,早在《尚书》、《左传》等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尽忠报国”等规范要求。春秋百家更是多倡公忠,尤其以儒家最重视公忠。孔夫子解释自己的一贯主张“忠恕而已”,儒学还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后来还有了“忠先于孝”,“天下之公”,“忠在恤民”等等。纵横古今,乾坤明鉴,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最为本性劲健的根基。当然,我们在今天研究古代丰硕的公忠精神,是一定要在继承的前提下,用辨证扬弃的方法,要剔除“忠君”等糟粕,明了其历史局限。我们要区分那些对“一家一姓”封建王朝的愚忠,与对人民、对民族的公忠;区分那些对一朝一代的“国”的效忠,与对祖国人民整体的“天下”的公忠。总之,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站在历史与现时的高度,以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辨证统一的严谨方法,正确严肃地、客观求实地对待自己的民族精神。学习研究,借鉴弘扬,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正确可取的科学态度。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的社会历史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真正是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的祖国即天下也就真正成为“公”了。“公忠”的称谓也就理所当然地质变成了“忠诚”,其含义更强调了对现实社会真正的“天下大公”,即祖国人民和党的“忠”,而弱化了已经真正公了的“公”。相对年代久远的民族精神的“公忠”,我们党的先进性本质固含的,也为党经常要求的,得到党的纪律严格界定的“忠诚”,在今天就更显得实事求是,更非常重要了。这是因为,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党不但要经受执政的考验,还要面对参与世界竞争的拼搏;不但要使党更加兴旺发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还要使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艰巨的历史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头,没有绝对忠诚作为党的脊梁,没有千百万中共党人的无限忠诚,是不可能担起担好这样的历史重担的。我们都清楚地记得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样简要精准的入党誓词,实际是既讲明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必备条件,又规定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必行准则。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到,一句“忠诚”,就已经可以概括要答其全部内容了。为什么能够这样理解?请君透辨,请君深思。当然,我们分析辩理的特定假设条件,应该是理论意义的,必须排除现实中可能存在的虚假情况,只认定一般真实情况作为分析辩理的基准。首先,从“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句看,没有起码基本的对党真诚和忠诚的心理心态,能是“志愿”的吗?接着,从誓词里对党的“纲领、章程、义务、决定、纪律、秘密”的一系列规定给党员的要求考虑,没有忠诚能做得到吗?事实已经证明,有的时候有些事情必须绝对忠诚才可以完成啊!再看“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两句,可以形象地说,这就是整部誓词的“心脏”,活跃生命,振发全身;也如同“双眼”,明察秋毫,澈若春水。试想,如果没有对党的忠诚,没有为党积极工作,何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没有对党忠诚,岂能永不叛党!我们仅就依照党的白公馆渣滓洞斗争史实写作成的,鼓舞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红岩》为例。书中许云峰江姐等为代表的真正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他们勇抗暴力,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在那生死关头,敌人甚至以“许先生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胜利”相威胁诱惑。坚定如钢的回答是,只要党和人民胜利,宁愿自己死!甫志高等一类假党员对党不忠诚,在紧急时刻,出买同志,叛党投敌,被历史淘汰。还有必要举更多的史例么?一部党的奋斗史,也可以直接了当地说就是一部党的忠诚史。在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曾经有无数的先驱先烈为祖国、为人民、为党,献出了包括青春与生命在内的一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