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信” [复制链接]

1#


  一部《论语》一万三千七百字,两千多年来,有关的注疏、诠释、考证、论述、演绎的文章,不下千万言。历来认为是孔子在《论语》中申述道德观的核心。可是《论语》中谈到,大多是在不同的人事、境遇中孔子回答弟子的疑问,或是对弟子言行的点拨、解惑,含义广泛。各家在探究的道德价值时,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可是,常忽略的人格意义。孔子是把作为的支撑点、内在力,离开将虚悬泛空,成为抽象的概念。(《说文》:信,诚也,诚信也


  《论语》规范的涵义,见子张问仁一节。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阳货》)所包含五个方面,检读《论语》全书,提到次数最多的是(全书提到恭13次、宽14次、信38次、敏9次、惠8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历述孔子生平之后,说到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特别转引《论语·述而》中说的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予以概括。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孔子是把作为教育重点。这在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和有若的言行中得到印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以复也。(《学而》,复:实践诺言。)


  《论语》有关的论述,体察其涵义,约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以信为政,以信交友,以信立身。


  孔子通观242年(前722481)王霸兴衰而编《春秋》,寓褒贬,明善恶。其明辨的准则隐含着一个字。在《论语》里则提出治理国家的理念: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这是对从政的帝王和臣僚们而言。《颜渊》篇有一节对话: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从中可以领悟,孔子对于从政者取信于民放在何等重要的位置。孔子评论春秋五霸中最有名的二霸,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谲,玩弄权术,阴谋欺诈;正,立而不跋,敬事而信。孔子对齐桓公的好评,决非出于一时一事,而齐桓公继位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却震撼人心。齐襄公淫乱,危机四伏。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惟恐祸及自身。公子纠在管仲的扶助下投奔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扶助下投奔莒国。不久,齐襄公被害,纠和小白为继王位,各自发兵向齐进发,两军相遇,交相争斗。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死而驰行。结果是小白入齐,立为齐桓公,公子纠死,囚管仲,欲杀之。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竟然不记一箭之仇,厚礼相待,任以为相。管仲则以言行政,协助齐桓公成霸业,在位四十三年。(这段历史见《左传·庄公八、九年》、《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是何等的气度,豁达而诚信。管仲为政,孔子评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宪问》)历史上有数不清的事例,说明从政者敬事而信正而不谲,则国家兴盛,人民安乐;反之,则衰败纷乱,民不聊生。荀子说: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荀子·王霸》)一语言中孔子的深意。


  与朋友交而不言信乎?(《学而》)管仲与鲍叔牙是少年之交,鲍叔牙深知管仲的才华和为人。齐桓公立,要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进说:君将治齐,即高与叔牙是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这事情涉及个人的名位、权势、利益,常人求之不得,而鲍叔牙却置之不顾,以国家为重,竭力推荐管仲。维系齐桓公、鲍叔牙、管仲三人共创霸业,是的人格力量。鲍叔牙死,管仲泣下如雨,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刘向《说苑》)两人的交谊传为美谈,世称管鲍。西晋傅咸在《别赋》中说:悦朋友之攸摄,慕管鲍之遐踪。(攸摄:语出《诗·大雅·既醉》,意谓帮助、辅佐)仰慕之情流于笔端。然而,世事蹭蹬,人情冷暖,世间又有多少伪善饰非、狂妄无信的人。孔子对这种人疾恶而斥之为巧言令色(《学而》)巧言乱德(《卫灵公》)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无怪乎杜甫在《贫交行》中不禁感叹: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不过,孔子于《论语》中所指的朋友,似乎不限于个人之间的情谊,他期望的人格力量遍及于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无分高下、贵贱、贫富、尊卑、枉直、贤与不肖,朋友遍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无论从政、交友,最根本的是立身,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不同,后果亦相反。言忠信,行笃教,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教,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他还提出以信立身的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颜渊》)而后一句话,已成为普世的名言。早在国际联盟(今联合国)就把它融入了《人权宣言》,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通过的《世界伦理宣言》再次提到这句名言。据说在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在花岗岩的基座上刻着八个大字: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