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信”的重要。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崇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信,推崇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战国年代,商鞅欲改新法,为取信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城南,告之百姓:有人能将此木移于城北,赏十两黄金。百姓对此举不解,无人移动。于是商鞅将赏金改为五十两。一人试着搬到城北,商鞅当场兑现,以表诚信不欺。这件事立刻让百姓确信了新法是可信的,商鞅也取得了变法的成功。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名扬天下,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诸葛亮履行了对刘备的信,也因此博得了世人的尊敬。明朝著名的学者宋濂以信求实的经历令人钦佩。宋濂少年时特别热爱读书,但是家里穷,买不起书。它就像别人结束来抄录,而每次借书,他都会准时归还,这使他赢得了别人的信任。一次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而宋濂人在伏案抄书。母亲心疼他,说别人不急着这本书,缓缓再说。宋濂答道:“到期就一定要归还,说话不算数就会失信于他人。”以信求学的宋濂最终成为了一代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