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
诚实就是忠诚老实。《说文解字 言都》:“诚,信也。”《增韵 清韵》:“诚,无伪也,真也,实也。”它主要是对人处事时的道德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人们与人交往时说真话,向别人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或歪曲事实真相。诚实作为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要求,它和人类相伴而生,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诚实,说真话,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歪曲真相,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也才能修养生息,繁衍延续。人的这种本真状态的生存需要在长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沉淀、积累、经人类的心理,情感和文化的作用,积淀为一种原初的道德规范。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诚实品质从来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规范。是否具备诚实品质,已经成为道德社会化完成未完成的标志,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成员在道德上合不合格的最基本标准。
守信是遵守诺言实践自己的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所谓信,即诚实无欺。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主张与人交往,言而有信。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孟子.尽天下》),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信,把信作为立人之本,立政之基,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立。“信”也就成为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要求。中国传统诚信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重然诺,守信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欺人欺己,讲究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尊重,从而保证其言行的一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否则,就会受到他人的鄙视、猜疑、阻碍、抵制,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得到人的信任,虽在蛮荒蒙昧之地也能顺利的行动,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的;相反,不讲究信义,得不到他人的信任,虽在自己熟悉的家乡,也会使自己的行为处处受到阻碍、抵制,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诚挚之心,是人际交往的精神纽带,它把人紧密、牢固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