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 [复制链接]

1#

20世紀


中國訓詁體式的研究


訓詁體式是指訓詁著作的體裁和格式。注解一部書,首先要考慮採用何種體裁爲宜。被注解的書籍不同,注解時切入的角度和註疏的目的不同,所選用的體式也隨之而異。不同體式的訓詁著作,其內容與形式均有差異,所産生的效果也不一樣。因此,對訓詁體式的研究總是訓詁學家們首先注意的目標之一。由於訓詁體式是訓詁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它的研究和分類反映了學界建構訓詁學體系的發展階段和理論水平,因此對20世紀訓詁體式的研究狀況作一番回顧是很有必要的。在20世紀中,章太炎、齊佩王容、周大璞、馮浩菲4位學者對中國訓詁體式的研究相繼取得了重要成果,作出了各自的貢獻,走過了一條從粗到精,從感性到理性,從前學科狀態到科學化的艱難而曲折的道路。


一、草創期:世紀初章氏5分法對中國訓詁體式作較爲正式的分類是從章太炎開始的。1910年,章氏《國故論衡》出版,標誌著我國訓詁體式的研究和分類工作正式起步。該書《明解故上》把訓詁體裁分爲5類:校、故、傳、解、章句。其中校類又分爲2種: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和“比核文字”,改正脫誤。故類分爲2種:故事、故訓。傳類分爲4種:通論、駙經、序錄、略例。解類與章句類未細分。這樣,章氏所談到的訓詁體式可概括爲5類8小類。爲更清楚起見,可表解如下見右圖)



章氏訓詁體式的分類和介紹有2個明顯特點p>


第一,對所分13類體裁的含義都一一作了界定。如“解者,凡順說前人之書者,皆解之類。”再如“駙經之書,則當句爲釋者,古之爲傳,異於章句。”


第二,詳考每一種體裁的來源及其使用範圍。如對“故”體是這樣解說的:“單襄公論孫周曰:‘吾聞之《大誓故》曰:朕夢協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周語》)說曰:故,故事也。(韋解)往者宋之役薛,陳之受賜,其書皆在故府,楚申公得隨之占于古記。古記者,藏在平府。漢亦有掌故官,其以說《詩》有故訓。然則先民言故,總舉之矣,有故事者,有故訓者。《毛詩》以外,三家亦有《魯故》、《韓故》、《齊後氏故》、《齊孫氏故》,斯故訓之流也,《書》、《春秋》者,記事之籍,是以有故事。”


章氏首次將訓詁體式分爲5類8小類,在中國訓詁學發展歷史上,意義重大。它標誌著中國訓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開始。雖然訓詁體式早就存在於群籍訓詁著作之中,但中國訓詁家歷來偏重於訓詁實踐,很少有人對它進行專門研究和分類的。章氏不僅從訓詁著作中發現了訓詁體式的存在,而且對他所發現的各類體式的特點和使用範圍進行了闡述,拓寬了訓詁學的研究領域,引導人們對訓詁體式進行深入研究,使訓詁學的研究逐漸走上正規道路。


萬事開頭難。作爲訓詁學體系構建的先驅者,章氏的訓詁體式分類也難免存在著一些缺陷。


首先,他沒有爲這13類訓詁體式進行總體命名,也就是說,只有單個名稱“故”、“解”、略例”之類,而沒有總體稱名。徒有個體名,總體叫不響,正是萬事草創階段的通例。


其次,廣度有限。中國歷代群籍訓詁著作中存在著衆多的訓詁體式,章氏所分5類8小類僅是很少的一部分,覆蓋面太窄,因而指導實踐,意義有限。


二、繼承期:  40年代齊氏7分法40年代前後,受章氏訓詁體式分類的影響,任教于北京大學的齊佩王容在《訓詁學概論》一書裏,把訓詁體式歸結爲7類,即訓詁、故訓、傳記類(包括傳、記、傳記、雜記4個異名)、說義類(包括說、略說、說義3個異名)、微、章句。可表解如下p>



與章氏分類相比,齊氏有兩個特點p>


第一,將章氏“故體一分爲二,提出“故訓”與“訓詁”是2種不同的訓詁體裁謂“訓詁”是“順釋古言的工作”,“故訓”是“古昔的典訓”。


第二,增加了3種訓詁體式:說,微,訓纂。


儘管齊氏在訓詁學學科體系建設中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在訓詁體式的分類上仍是比較粗疏的。


首先,“訓詁體式”這個術語仍沒有提出,只把所分體式統稱爲“訓詁的稱號”或“訓詁的範圍”,不統一,不準確,顯然達不到學科體系所要求的嚴密性與標準性。


其次,對體式名稱的解釋概念模糊,缺乏科學性。如對“微”、“章句”二體,齊氏僅僅引用了前人的解說,自己並沒有斷定什麽叫“微”,什麽叫“章句”,不符合學科構建的要求。最後,分類缺乏統一標準如謂:“漢人專著之作,並不僅限於訓詁一類。廣義言之,如傳、記、傳記,說、義、說義、略說,微以及章句等四大類的著作,也都屬於訓詁的範圍。”引文中“訓詁”的分類存在兩個標準:狹義上分,訓詁與傳、記、傳記類和說、說義、略說類是並列關係;廣義上分,訓詁與傳、記、傳記類和說、說義、略說類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又如“傳、記”之間是並列關係,雖有相通之處,但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傳主于承傳師說,表示傳述之意,如《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易大傳》等等;記主於錄其聞見,不必師訓。如《儀禮》的《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等十二篇之後的《記》以及《漢志》所載《書》類劉向《五經傳記》、《詩》類《齊雜記》、《春秋》類《公羊顔氏記》等。把“傳、記”看作是同一體式的不同稱謂,顯然是錯誤的。


總之,在章氏草創訓詁體式分類近30年之後,齊氏的分類也有所發展,但當時訓詁體式的分類仍是比較落後的.


三、發展期 :   80年代初周氏2大類新分法80年代初期,武漢大學教授周大璞出版了《訓詁學要略》一書,在訓詁體式的概括與分類方面見解獨到,創發頗多。周氏在前人分類的基礎上,改造了章、齊二氏的分類方法,把訓詁體式歸結爲隨文釋義的註疏與通釋語義的專著2大類,每大類之下又遞分出若干小類可圖示如下。




  與以往訓詁體式的分類相比周氏的分類有兩個特點p>


第一,正式提出了“訓詁的體式”這個術語,使各類訓詁體式終於有了總括性的學術名稱,這是訓詁學體系構建趨向成熟的關鍵性一步。          


第二,分類更詳細,更具體。從量上看, 所分體式有2大類18小類,大增於以往。從質上看,把通釋語義的專著看成訓詁體式的一個大族類,擴展了訓詁體式的分類範圍,使訓詁體式的分類工作向前邁了一大步。周氏分類也是有缺憾的p>


第一,沒有把隨文釋義的各種註疏體式(如傳、說、解、詁、訓、箋、注等)分別對待,而是籠統地加以介紹,以致分類不精。事實上這類體式稱名不同都有各自的特點和使用範圍,獨立成體,應該詳加區分。科學是嚴謹的,我們不能因爲事物的統一性而抹煞了它們的特殊性。


第二,有些術語的含義不確定。如提出了“訓詁的體式”這個術語,它的具體含義是什麽,周氏並沒有闡明,導致分類缺乏統一的標準。如隨文釋義的8類體式分別從四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缺乏規則性和統一性。總之,訓詁體式的分類到了80年代,已初具規模。但離分類的科學化,還有一段路程要走。


四、成熟期:90年代馮氏系統化科學化分類


90年代中期,山東大學馮浩菲教授《中國訓詁學》一書出版,書中對見於歷代群籍訓詁著作中的訓詁體式作了一次比較全面、系統、科學的分析歸納,把訓詁體式分爲8個一級體式,即隨文注釋體、文獻正文體、考證體、總論體、翻譯體、釋例體、圖解體、訓詁工具書體。接著,又把8個一級體式分爲32個二級體式。其中隨文注釋體包括11個二級體式,即傳注單用體、傳注合用體、考辨體、廣補體、通釋體科場備用體、讀本體、韻讀體、表注體、集解體、纂集體。文獻正文體包括3個二級體式,即以訓釋性語句成文體、記載訓詁資料體、同篇前文後注體。考證體包括4個二級體式即一書單考體、群籍合考體、專題考證體、古文字考釋體總論體包括2個二級體式,即單書總論體,群書總論體。翻譯體包括2個二級體式,即對照翻譯體、譯文單載體。釋例體包括2個二級體式,即單書釋例體、群書釋例體。圖解體包括2個二級體式,即單書圖解體、群書圖解體。訓詁工具書體包括6個二級體式,即雅書體、音序體、部首體、雜序體、雜陳體、號碼體。然後,又把32個二級體式中的15個二級體式分爲58個三級體式。其中傳注單用體包括22個三級體式,即傳體、故體、說體、訓體、解體、記體、義體、序體、微體、注體、釋體、箋體、述體、學體、詮體、疏體、證體、翼體、音體、校體、訂體、章句體。傳注合用體包括7個三級體式,即故訓傳體、訓詁體、音義體、校注體、注譯體、疏證體點校體。考辨體包括3個三級體式,即辨證體、解疑體、正誤體。廣補體包括2個三級體式,即廣體、補體。表注體包括2個三級體式,即表注原形體、表注抄編體。集解體包括3個三級體式,即集衆說解體、分經配傳作解體、彙集文獻作解體。纂集體包括3個三級體式,即繁體、簡體、專目纂集體。以訓釋性語句成文體包括2個三級體式,即部分以訓釋性語句成文體、全部以訓釋性語句成文體。群籍合考體包括2個三級體式,即分類雜考體、散考體。單書總論體包括2個三級體式,即附載總論體、專門總論體。譯文單載體包括2個三級體式,即古文今譯體、外文今譯體。單書釋例體包括2個三級體式,即隨文釋例體、專門釋例體。單書圖解體包括2個三級體式,即附載圖解體、專門圖解體。音序體包括4個三級體式,即韻序體、聲序體、互序體、音節體。部首體包括2個三級體式,即文字學部首體、檢字法部首體。爲了醒目起見,馮浩菲所分一至三級體式可表解如下見《馮氏訓詁體式分類表》)馮浩菲訓詁體式分類的特點可歸結爲以下幾點:


第一,首次闡明了什麽是訓詁體式。如謂:“訓詁體式是指訓詁著作的體裁和格式。注解一部書,首先要考慮到用何種體式爲宜,而體式的選定,要依據注解的物件、角度和目的等。”這使訓詁體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內涵和分類標準,從而爲徹底擺脫訓詁體式分類上的混亂狀態鋪好了道路。


第二,在博采衆家之長,深入鑽研資料的基礎上,把從中國歷代群籍訓故著作中概括出來的衆多的訓詁體式創造性地分成8個一級體式,32個二級體式,58個三級體式。而且不少三級體式之下又分了四級體式,如疏體包括3個四級體式,即講疏體、疏注體、條辨體。分類雜考體包括3個四級體式,即依書目分類雜考體、自加類目雜考體、混合分類雜考體。韻序體包括2個四級體式,即音義兼釋體、釋義體。互序體包括2個四級體式,即聲韻互序體、調韻互序體。這樣便形成了一個空前規模的既全面,又系統,又科學的訓詁體式體系,不能不說是訓詁體式研究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爲訓詁學體系的科學化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隨著大量訓詁體式的發現,由於分析歸納和理論構建的需要,創立了一整套規範化、科學化的學術術語,這些術語是科學實踐的總結和規律性認識的反映,是學科趨向成熟的重要標誌。術語和概念的科學化,最終使訓詁體式規範化。第四,每個大小體式標目之下,都分別說明該類體式的特徵、功用及演變過程,再依次附列歷代所出現的例證。簡明扼要,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可操作性強。而且對前人說解中出現的疑誤之點也多所辯證。如關於疏體,以往學界大都認爲是南北朝時期所出現的一種既解經又解注的訓詁體式,馮先生認爲這種看法不夠妥當,便將疏體分爲講疏體、疏注體、條辨體3類,分別作了舉例論證。   凡此之類,有裨學術,啓迪後學,貢獻不小。以上論述表明,近百年來,通過章、齊、周、馮四位學者的相繼努力,使我國訓詁體式的研究從草創逐漸趨向成熟,以至日臻完備。當然,他們各自所取得的成就不但以前人的研究爲基礎,也以同時代其他廣大學者的研究爲營養,但以各個階段所取得的最高成果而論,他們四人確實是有代表性的。科學的進步有如登山,越往高處,每前進一步就越加困難。他們所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將會使他們在中國訓詁學發展史上佔有各自適當的地位。附圖1 馮氏訓詁體式分類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