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智
智不仅是指知识,而且是指可以被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和有生命力的知识——智慧。智慧即实践着的知识。智慧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美德的基础和源泉,因为没有智慧就不能认识美德的内涵和美德的价值。没有智慧,被人颂扬的美德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没有智慧,美德就可能走向美德的反面。大家知道,归还借来的东西,这是一种美德,但是当一个人从自己的朋友那里借了一把刀,而当他去归还这把刀时发现自己的朋友已经发疯,如果他在这时仍然坚持把刀归还他的朋友,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再是合于美德的行为。大家知道,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但是当人们去帮助一些不仅不愿帮助他人、而且也不愿帮助自己的懒汉,结果自己为他们付出的大量财物和精力只是使这群懒汉更懒惰和更没有责任感,那么这样的帮助也就不再是合于美德的行为。大家知道,诚实是一种美德,但是当一个人对自己临死而又渴望生活的朋友诚实地说出那个残酷的事实——他会很快死去,这种诚实的行为同样不再是合于美德的行为。由此可见,智慧是一种赋予一般意义上的美德以生命的特殊美德。智慧以知识为基础,如果我们有理由把对于知识的具体运用也视为一种知识的话,那么智慧本质上也就是知识,因而智慧的美德也就是知识的美德。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不是归咎为一般意义上的美德的差异,而是归咎为特殊意义上的美德的差异,即知识的差异。可见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希腊古代的爱智传统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这里应该说明一下,中国古代所说的“学”不是指死读书、读死书和读书死,而是指一种基于经验和逻辑的实践性或操作性的理性活动,据说它最初指的是通过竹签或算筹进行的数学计算。我们知道,逻辑理性本质上是一种操作理性,因此中国古人“学”的概念正是经验理性和逻辑理性的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便构成了人类获取客观而可靠的知识的惟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学”既是指基于经验和逻辑的系统的认识、思考和探索(作动词或动名词),也是指这种系统的认识、思考和探索的最终结果——体系性的学说(作名词或名动词)。总之,“学”既是指获得系统性的知识的过程,也是指获得系统性的知识的结果。知识的美德作为一切美德的根本,孔子很怀疑那些没有获得系统性的知识的人们会有真正可靠的美德。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不难理解,如果没有系统化的知识,纵使人们主观上具有实践各种人类美德的强烈意愿,人们也往往会偏离美德的本来目标。因此,一切有志于追求美德的人们都应该首先追求知识这一最根本的美德。说到最后,也许有人会问,一些人把欺诈、不义、恶作为一种知识来追求,难道这种知识也是美德吗?我的回答是,这些所谓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不论关于自然的知识还是关于美德(社会)的知识——都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的普遍性,即它们不仅能够为人们普遍地理解,而且能够为人们普遍地接受,而欺诈、不义、恶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性。此外,欺诈、不义、恶不可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合理手段和目标,因而它们本身是自相矛盾的。正因为如此,欺诈、不义、恶不得不伪装自己,而伪装本身就直接包含了一种对于自身的深刻否定。不难理解,把欺诈、不义、恶作为知识来追求的人们并不是为了使自己获得理性的光明,而是为了使自己走进愚昧的黑暗。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的意思是,对于一国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民来说,如果他们能够认真思考和努力追寻自己的每一个行为的最终结果和长远影响,那么他们就一定会使自己的立身为人回到道德的坚实基础上来。可以说,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必定会选择善而摒弃恶。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国民的智慧是建构一个理想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