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可谓浓缩了中国儒家和道家为人处世的智慧。《老子》中有“大巧若拙”的说法,而颜回因为会“守愚”而深得孔子的喜爱,他表面上迷迷糊糊,其实在用心劲,课后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到北宋的欧阳修要告老还乡时,大文豪苏轼写下了《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用“大智如愚”来称颂这位前辈,意思是本来很聪敏,却装出愚拙的样子,以此保全人格。
从这个成语看,一个人要实现生活中的各种愿望,智慧和好的人际关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前者是成事的基础,阿甘那样智商只有75的成功者毕竟是凤毛麟角。而“大智”指的是参悟了、看透了,看重双赢而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这与在利益上斤斤计较的小聪明是有区别的。
而后者强调的是情商的关键作用,“若愚”也就是我们说的“扮猪吃老虎”。一是藏巧,“满招损,谦受益”,锋芒毕露又自高自大、不懂与他人合作,就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遭人嫉恨。三国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点破天下英雄只有他们二人,刘备大惊之下掉了筷子,恰巧这时雷声大作,刘备趁机用自己怕雷声的胆小掩盖了自己的抱负,实在是一位高情商人士。二是装糊涂,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古人讲究做人要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即小事不较真、大事不含糊,以此来避免人事纠纷、保全人格纯净。
大智若愚的人社会支持多、情绪稳定,更容易成功和获得快乐。相反,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王熙凤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由此看来,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人不会永远得势,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受损,甚至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