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通过《论语》,品鉴君子之识——“智” [复制链接]

1#
孔子说:“多见而识之,知(智)之次也。”“知(智)者不惑。”他把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具有观察、辨别、判断事物的能力,而又远见卓识的人,称为智者。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的思想家。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这三项美德中,智是学问和智慧,仁是精神和境界,勇是胆量和行为。他在《论语·宪问》中,把这三者称作君子之道,在《礼记·中庸》中,又称之为君子的“三达德”,也就是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三个条件。
人的智力有高下,孔子据此把人划分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四种类型,他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人,固然有资质高下之分,然而,无论是资质高还是资质低,都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知晓道理。资质较高的人,学得快,学得好,学得深;资质较低的人,只要肯学,同样可以学到知识,知晓道理。一个人,如果有困惑而不去学习,那么,他就只能迷糊度日,形同行尸走肉,成为人们瞧不起的人了。孔子指出这四种情况,就是希望困而不学者能自我警觉,奋而向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