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
万世师表孔子怎样看待“智”的问题上,引申出今天的批评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批评有“温度”;将心比心,以理服人,使批评有“尺度”;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使批评有“韧度”;控制情绪,点到即止,使批评有“风度”;因人而宜,灵活变通,使批评有“灵度”五方面展开生动讲述,事例真实,道理深刻,对一线的工作老师有启发作用。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名人,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历程看,他确实是世界教育发展历上最早、最完善、最深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的第一人,直至如今他的教育理念仍然熠熠生辉。
翻开《论语》,不难发现有不少生动的教育事例,一直让人津津乐道。常常与学生一起读《论语》,其中的一些片段,印象颇为深刻。《论语·颜渊》中记载弟子樊迟向孔子请问什么是智慧,孔子没有长篇大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樊迟大谈特谈,而是很简明地答道:“知人。”一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言简意赅,深刻深沉,不禁让人叹服!其实最简单的也是最根本的,当知道学生性格、爱好、习性,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材施教,教育起来,自然驾轻就熟,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而对于一些接受能力不强的弟子,孔子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启发弟子。于是,他的弟子颜渊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每当看到这样的字句时,我都感动不已,更佩服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
每天诵读《论语》,与圣人亲切交谈,让我有幸站在孔子巨人般的宽大肩膀上,结合他的教育观念,再审时度势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在相关教育法令条文的规定下,有些教师不敢批评教育学生,就算学生犯错误,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说教,丝毫起不了扶正拨乱的教育作用。时间一长,日积月累,不断恶性循环,学生就会越来越难教,到了这个阶段,再想纠正不良习惯,就比较困难了。
从古到今,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过程中必要教育手段。当学生犯错误时,批评是一种无法回避、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也是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教师就要给予学生一个合适的批评,通过批评,不但使被学生能认清是非,及时改正错误,而且能教育影响一大片,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与蔓延。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批评的准则呢?笔者认为批评应有理有节,更要有度,慎重行“批”,真诚施“评”。
方法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批评有“温度”。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在批评语言的运用上应本着文明、健康、育人的宗旨,既准确又合情合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且又不失针对性,就事论事,不夸大也不缩小,忌讽刺、挖苦或语言粗鲁,真正使语言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语言里。教师如春风般的“温暖”的语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期待。
我班的一名学生有一个坏习惯,爱扯女同学的头发,若对方反击,他还对女学生对骂,语言也不文明,在同学之间造成不良的影响,女同学对他避而远之。于是,根据我的一番观察后,我单独找他谈心:“老师知道你也有一个小妹妹,如果你的妹妹经常被别人欺负,你有什么感觉?”他不语,似乎意识到我谈话的意图。我接下去说:“每人都需要别人尊重,那么,你做到了吗?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你三思而后行!”由于我的言语不急不躁,态度真诚,他也听进去了,渐渐改变了个人的陋习,与同学的关系慢慢转好,不再让老师操心了。通过换位思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批评,学生能理解别人的处境,自然而然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果。 方法二:将心比心,以理服人,使批评有“尺度”。
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学生不是让他们“听教师的话”,而是让他们遵守规章制度,尊重别人。学生犯错误,不是生气的时候,而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此时需要恰当的批评,循循善诱,搬出相关的规章制度指出他所犯下哪能一条,要有根据,不能以一种高姿势“镇压”学生。只有把握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尺度,学生才更能明白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去改正,才更容易接受批评。
这让我想起和我校的一位音乐老师的一次耐人寻味的谈话。这位音乐老师刚接手一个班级,早就听说有一个爱捣蛋的学生,喜欢唱歌,不分时间、场合,经常在课堂上“练声”,干扰纪律。新学期的一节音乐课,他敲击课桌唱乐谱时,音乐老师半开玩笑地说:“你是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今后一定能在音乐方面有杰出的表现,但你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爱好影响大家的学习,课后老师陪你一起练习,好吗?”他的脸“刷”地红了,整一节课都专心听课。每每听到像这样的批评教育艺术,我都感动不已,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宽广的心胸,不是只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眼光,让学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也是这种以人为本,将心比将的批评,让教育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方法三: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使批评有“韧度”。
真理往前迈进一步就成了谬论,批评学生忌讳走进两个极端,一是浮于表面,不痛不痒;二是操之过急,伤人自尊。明智之举是适当综合起来,尽量做到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即让批评带有一定的“韧度”。这样,既能让犯错误的学生爱到应有的责备,又能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
例如,我校有位班主任老师对于学生迟到有一个很好的办法。一次,一个学生迟到了,脸有愧色,怔怔地站在课室门口,头发蓬松,睡眼朦胧,很明显是个贪睡的学生。这位老师不动声色,走到他的跟前,拍着他的肩膀说:“看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证明你已经努力过,也不想迟到,可是,你那不经意的一声‘报告’,让全班同学的学习注意力都集中到你的身上,干扰了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想呢?”老师的一番话语,让他惭愧地低下头。谁都明白这句蕴含的批评之意和弦外之音,像这样的批评,既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又让他体谅别人的处境,并且责备自己改正不足,两全其美。我想那学生听了老师耐人寻味的话语,肯定不会再迟到的。往后退一步是为了跳得更远,批评教育也需要刚柔并济,软硬结合,方法灵活多样,教育的效果才明显有效。
方法四:控制情绪,点到即止,使批评有“风度”。
无论学生怎样违反校规校纪,教师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扭紧情感开关的“阀门”,千万不能让情绪肆意爆发,伤人伤心。教师应该“冷处理”,对症下药,把握住语言的分寸,言行文明,点到即止。
曾在一本教育专刊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生动的教育例子:一节语文课上,有两名女同学竟在老师眼皮底下看小说,虽然没有影响其他同学,但长期以往会导致她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当时,这位语文老师十分生气,可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理智克制自己,说:“你们两人可谓‘艺高人大胆’,深知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遗憾的是你们错过了宝贵的学习时光,可能会造成‘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可悲结局!”两名女生的脸红起来了,都自觉收起小说,认真听课。设想一下,假如当时老师暴跳如雷,那两个学生该有多伤自尊?老师又多失内涵和风度?愤怒是无底的深渊,学生犯错时,教师千万不能掉进这深渊里面,否则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只有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控制情绪,心平气和,恰如其分地给予批评和指引,学生才心悦诚服,并接受批评,勇于改正。
方法五:因人而宜,灵活变通,使批评有“灵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批评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批评的对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对于个性强、性格开朗的学生,不宜轻描淡写地批评,那样的话对他们的触动不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对他们的批评份量应重一些。而对于性格内向、心理敏感脆弱的学生,过重的批评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对其学习、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这类学生的批评要注意选择既不伤其自尊,又能起到教育和令其改正的作用。
在我班走廊的过道上,不时会看到几片新鲜的嫩绿的常青藤叶子被一些贪玩的学生摘掉。一天,我经过走廊时,看到一名学生手痒痒地摘掉叶子。这时,不声不响地走到他跟前,捡起一片绿叶,很惋惜地摇头说道:“多可惜的小生命啊!就这样白白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边说边眼睁睁地那名“凶手”,他一下子被我的话语惊呆了,目瞪口呆地看着我。我很认真地对他说:“对你来说,这是一个游戏,可是对它来说,这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你是这样对待生命的吗?”提到生命的高度上,他似乎更加认识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慌忙道歉,并保证今后不敢再犯,好好尊重生命,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通过这样富有灵性的、近乎人情的批评,学生不但认识自身的不当,还更深层次纠正行为,相得益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不妨让我们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期望学生,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美好的发现。
一言以蔽之,孔子教育思想所蕴涵的智慧广宽无限,源远流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广大教师们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因地制宜,为我所用。在教育当中,遇到学生犯下错误,只要每位教师恰到好处地把握住批评的“度”,因势利导,以孔子博大一般的胸怀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开导学生,相信教育的效果必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