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感·音·智·慧
心之本是空净灵明之物,不感物时为“空”,感物激荡而生“音”;心之音,我们称为“意”;意之凝炼而为“念”;意念通过眼、耳、鼻、舌、身(毫毛孔窍)这“五蕴”表现出来而为“表情”。眼、耳、鼻、舌、身、意离心则无用,可谓“一心六发,六而归一心”。
如何感物?空明之心通过眼、耳、鼻、舌、身(毫毛孔窍)这“五蕴”而感物,所谓“起心动念,随机应变”。 “五蕴”将外界信息接受进来,经过心的加工而产生“音”,音通过口发出来,让“耳朵”听到,我们把它叫做“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故眼睛可传递心音;十指连心,故人常配合语言、心情而手舞足蹈,指手划脚;心主血脉,受音之刺激,激动时,心潮澎湃,平静时,心若死灰。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乃天地之精,具足宇宙全息。息者,自心之谓;信息者,由自心所产生的心音,人之心音即天地之心音。天音,地音,万物之音,均发布于宇宙之中,存在于人心之内。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窍门满地跑,就看你找不找”,就是说各行各业的人通过实践、学习、思考,都能将本行业的“心音”(经验、规律)“抓到手”。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一切文章(包括经文)都是宇宙心音的外在表现形式。无形的心音通过圣贤者心之思悟,以有形的文字把它记录储存下来,就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经、典、著、作。既然心音能从“无”生“有”而为文字,那么,有形的文字能否再从“有”返“无”而成心音呢?有一句名言回答了这个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梵音念佛提倡“糊涂起,明白来”,也是此义。我们通过不断的念诵经文(或说看书学习)和修炼实践,体内储存信息越来越多,由量变达到质变,最终激活体内心音,从而来一个突变——对某一道理恍然大悟。这是智慧产生的全过程。
智,是建立在“日”之上的“知”(心)对外物的不断感知,也就是说,智是我们日复一日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慧则是我们通过社会实践(包括自性修养)而不断“明悟”、“破惑证真”的“心音”(道理)。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以慧生智,以智生慧,层层递进”的过程中,不断“圆满智慧”的。